上周,3月31日,一篇《存款保险制度仅待国务院审批,上限初定50万元》的新闻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
这篇来自《财经国家周刊》的报道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今年推出。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其实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早已完成,正等待国务院的审议批准。同样等待的还有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商业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
这篇报道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正是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最后关键一步。而利率市场化的推出,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深刻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之一。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利率在总量上影响着一国的储蓄、投资以及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机构转型、产业调整和国金收入再分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世界上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普遍遵循渐进式改革路径,通常为时十到二十年,而进行激进式改革的国家,则出现了一些失败的例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走了近二十年,许多方面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仅剩存款利率完全放开的最后一步。但其实,宝宝军团的出现,就是在推动着变相的存款利率市场化。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一直十分关心,看过一些研究文章,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一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卓贤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有管理的利率市场化”应当成为渐进改革的下一步思路,必须处理好其与债券市场发展、商业银行转型、金融调控监管、存款保险制度、资本账户开放之间的关系。
在此,笔者引述其关于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观点,以为山西经济界人士借鉴。
卓贤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盈利能力将会下降,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业务结构调整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为此,商业银行应当调整“规模效益型”的经营战略,第一,要有优化客户结构,维持信贷业务一定的利差水平,要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比重,拓展“三农”领域和消费信贷。第二,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非信贷业务收入的比重。这要求加快存款代替型产品的创新,促进客户资金在银行体内循环,同时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高交易业务和手续费收入。第三,加快全球业务布局,发展新兴市场业务,以在利率水平较高的国家开展业务。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提升资产负债的风险定价能力,提高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会影响银行的利润,并对中小银行产生冲击,并举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例子。卓贤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和完成之后的6年中,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性金融机构倒闭呈现集中急剧增加的态势。德国实行的是全能银行体系,银行各类业务的风险容易相互抵消,利率市场化没有导致银行集中倒闭,但是倒闭数量也从此前的平均每年8.5家,上升到每年18家,多数是中小银行。香港在此过程中,持牌银行数量明显减少,英国在此过程中,中小银行因为追求高利润,导致出现经营困难。
笔者如此引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意在提醒我省的相关金融机构做好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准备,目前,我国有近3600家银行机构,除少数大型银行外,绝大多数是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地方中小法人机构。失去利率管制的保护之后,他们有可能出现经营困难。
山西相关机构尽快加以研究应对,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时透露,作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存款利率的放开已在计划中,很可能最近一两年就能实现。
郑亦工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