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朔州综治工作与平安建设的成绩单,一个个荣誉让人振奋:继取得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三个第一和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市“十连冠”的成绩后,2013年,该市又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
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朔州这样一个“经济高地”又同时成为“平安福地”?4月10日,记者来到朔州一探究竟。
防控:
将治安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新老问题相互交错、矛盾纠纷形式多样、技防建设相对滞后、防范网络比较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朔州市社会综合治理承担的任务更重、挑战更大。为此,朔州力推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体系建设,以“六六创安”工程为载体,将治安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等“六场硬仗”,全员参战,战果辉煌,去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913起,打掉犯罪团伙78个;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六项整治”工作中,实现了排查登记率、暂住人口登记率等10项100%的硬性指标;推进街面巡逻防控网、社区(村庄)防控网等“六网覆盖”,提高了社会动态管控能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以征地拆迁、村矿(村企)矛盾等“六类矛盾”为重点,大力开展排查化解工作;广泛开展以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庄)等为主要内容的“六安联创”活动,目前,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创建覆盖面达80%以上,平安矿区覆盖面达70%以上;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六类人群”逐类研究,分类落实了管控措施,实现了特殊人群管控“零漏管”。
创新:
将被动维稳转变为主动服务
“不仅仅是被动的维稳,而应该是主动的服务;不仅仅是应急的办法,而应该是长效化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搞好社会治理。”朔州政法部门有着审时度势、只争朝夕的清醒认识,有着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高度自觉。
全市组建了7个普法讲师团,深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工地宣讲法律知识,提高企业职工及项目建设者的法律素质。六县区、市开发区管委会、32个行政执法部门、73个乡镇(街道)及重点企业都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在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设立了法律咨询室,全市成立了24个法律服务团队。据悉,去年以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共办理公证案件4932件,提供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376件。
审判机关根据转型综改试验项目和园区分布情况,组建了7个流动法庭,为项目和园区提供便捷的服务。一年来,破获各类经济案件11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7名,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重点加强了八大工业园区和省市80个重点项目承建企业的治安综合治理,公安机关在项目和园区设立了警务室,每个警务室配备1名干警、2名以上保安员,帮助企业做好治安工作,共查处涉企治安案件1376起,查处违法人员1579名。
创新领导运行机制、创新法制教育机制、创新执法公开机制、创新执法管理机制、创新执法监督机制、创新高效司法机制、创新依法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的跋涉中,平安朔州的新高度在刷新,和谐朔州的新格局在奠定。
强警:
将深度应用融合于广度拓展
在治安防控过程中,按照“安全稳定促和谐、抢抓机遇树标杆、整体工作上台阶”的要求,全市政法部门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理念,推进数字化手段在平安建设中的深度应用和广度拓展。
全市各级政法机关通过设立门户网站,把“深度建设”与“深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实现执法办案流程和关键环节网上管理、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网上考评。市公安局开通了“公安便民服务在线”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等新模式,实现了185项服务业务网上运行,共收到群众各类诉求4028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收到群众业务申请和咨询125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市公安局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民警在线学法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了干警的执法素养和能力。在全省公安机关法制员业务技能竞赛中,该市代表队勇夺团体第一……
一腔忠诚的热血,一颗为民的丹心,朔州政法用实际行动,不断提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美丽朔州奏响了平安之歌。
原标题 全力奏响平安之歌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石永杰 胡秀林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