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品牌中华行”展会上,乐呵呵的胡文玲和她的侄子站在摆满各式闻喜煮饼的展位后,接待着参观、品尝、购买闻喜煮饼的南京消费者,间或有感兴趣的客商仔细询问有关事宜。
胡文玲是闻喜县永祥和煮饼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她原本在银行工作,退休后没什么事情做,恰好那时候也是闻喜煮饼在各种新式点心的冲击下,最萎缩最危险的时候。看着自己从小就喜爱的食品日渐衰落,胡文玲觉得可以尝试做一下。也正是这个时候,一家煮饼厂经营不下去了,双方一谈,最后胡文玲夫妇筹资100万元,在2007年的时候,接手了这个闻喜煮饼厂。
现在的永祥和煮饼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煮饼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并且是运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胡文玲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当时接手煮饼厂时,因为原企业的资金和管理有问题,要价并不是特别高。接手后虽然非常辛苦,老伴儿经过潜心专研,已经成了食品行业的专家和闻喜煮饼自动生产的研制者,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人都转了型”,为企业以后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各方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走出了闻喜,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胡文玲说,闻喜煮饼是个地域性的点心。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吃煮饼常常是只吃外面有一圈芝麻的那层,里面的糖心馅就扔了,非常可惜。我们就琢磨着把馅料改进改进,不再只是原来的白糖心,而是有绿豆、红豆、莲蓉、水果等,吃完外面的芝麻层,里面的更好吃。为了适应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我们降低了糖分,开发了无糖、木糖醇成份的煮饼,非常受欢迎。
胡文玲感慨最大的就是:原来以为闻喜煮饼就是晋南人爱吃,守住晋南、陕西这一块阵地,就挺满足的。走出去了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在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之前,永祥和煮饼也参加过一些展会,不过大多是以农业产品的身份参加农业特产类的博览会。2013年被确定为山西品牌企业后,永祥和就参加了当年的中华行全部活动。她惊喜地发现,知名度提高的很快,销售量和订单增长了40%到50%。胡文玲和老伴当即决定2014年的品牌中华行站站不落。
胡文玲告诉记者,以前搞销售是企业单打独斗,很难打开外地市场。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有了政府平台,信任度高,而且是众多企业一起以品牌集团的形式出现,每到一个地方,消费者和商业企业都认可。而且商务部门还要组织对接会,地方客商都给组织起来到一起洽谈,我们的企业省了很多事。展会不一定都能谈成生意,更多的是让当地客商通过展会了解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去年在成都时,有一个武汉的客商对永祥和煮饼很感兴趣,我就告诉他我们在武汉也有展会,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后来武汉展会上,他就过来详细谈业务,我们也利用这个时间准备好了自己的所有资料,谈的非常顺利。现在,基本上每一个去过的城市都有了常年的客户,有的还有好几家。我们也是一边合作一边挑选,谁做的好,就让谁做总代理。这样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眼界开阔了,回到闻喜,干事的方法和思路也不同了。要想进入外省的大型超市和商贸企业,在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上都要有变化,否则,过不了人家登门检查企业的关。2000多年来,闻喜煮饼一直是手工生产,劳动效率底,质量不稳定,卫生条件不好保证。胡文玲的老伴为此专门研制出了全封闭生产、直接装袋的自动化生产线,还申请了国家专利。至于口味儿,跑了全国这么多城市,他们已经开发出十多种口味。还要根据南北方气候特点,有针对性生产:南方天气热,要硬一点,不会软成一滩;北方则要软一些,口感好。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