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大地已是春暖花开,但在经济转型、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煤炭价格连续下跌,煤炭行业的寒冬仍在继续。面对严峻形势,同煤集团四台矿依靠管理创新,提升矿井经济运行质量,在提高煤质以质取胜、优化管理挖潜堵漏、修旧利废节支增盈等方面做足文章,全员行动“御寒冬”,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三零”提煤质
保销创效益
该矿把提煤质、保市场作为矿井确保效益的重点,确立“管理零缺陷,产品零杂物,客户零投诉”为主要内容的煤质管理“三零”目标。从生产源头抓起,积极优化采掘设计,合理配采煤炭资源,严格控制非正常的割顶、割底作业,对不同综采工作面、掘进巷道实行分掘、分采、分运。
安斌是四台矿煤质科科长,据他介绍,除从开采源头控制煤质外,煤质科还每天召开煤质分析例会,并设立煤质监查小组,分班次、分盘区定时对生产队组的煤质管理状况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原煤的含矸量和含杂量,将原煤发热量保持在5500大卡以上,满足客户要求。
该矿还积极抓好煤质管理出井控制,在原煤出井运输胶带上方安装多台电磁除铁器,并加强除铁设备的日常检修,有效吸除混入原煤中的金属物件。同时以手选排矸与机选把关的方式确保大块矸石和各类杂物及时清除。
严格的生产、运输和装车外运现场管理流程,促进了煤炭质量的持续稳定,赢得用户青睐。
“三定”挖内潜
事事控成本
该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全面开展物料定查、设备定检、人员定岗的“三定”挖潜活动。由设备科、材料科、成本利润中心三家单位组成物资盘点小组,对基层区队库房内的小到螺丝螺帽、大到综采设备配件进行逐一盘点,认真核查物资的使用状态、数量、金额,优化储备结构,盘活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物资效能。
该矿持续深化机电设备会战,严格执行机电设备“四检制”和“包机责任制”,在日常检修过程中严格按照“订单式”检修,做到设备检修定人、定机、定岗、定期,保证各类机电设备时时、台台运行良好。“设备定检不仅使材料和配件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提高了设备的开机率和生产效率。”该矿综采四队党支部书记张菊祥表示。
在人员管理上,该矿对一线生产单位实行产量进尺预算、台阶加价打包奖励办法,按照产量进尺的数量给予阶梯式加价奖励,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促使各生产单位主动优化劳动组合,充分利用工时。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先进技术装备优势,将人员与岗位、人员与设备优化配置,实现以技换人、以机代人。
旧料不“待岗”
省钱走“节”径
记者在该矿井口材料库房看到,10多个被修复好后涂上防锈漆的潜水泵和风动水泵放在材料架上,室外几名工人正在认真修复废旧水泵。“像这样的水泵,我们一个月就能修复20多台,能为矿上节省6-7万元。”井口材料库房组长马存义介绍说。
据该矿材料科科长方东介绍,针对回收废旧物资,材料科组织各库库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维修技术,在以往自修支护网、钢管钢梁等物资的基础上,又增加小型潜水泵、风动锚头等自修复用品种,将一大批废旧材料物资整形、修复,重回生产一线“服役”,为矿井节约了大笔成本投入。1-3月份,该矿回收复用金额达276万元。
方东还介绍,今年,四台矿更加注重开源节流和细节管理,进一步优化材料物资领用流程,要求区队提前报送下月所需材料计划,经副总工程师分专业把关后,分管矿长亲自审批,材料计划员再根据生产任务现场落实计划后组织物资,区队交回旧料方可领取新料。材料科还实行物资跟踪管理,设专人深入井下现场监督各生产队组的材料物资消耗过程,确保材料定额准确适用,并且完善废旧材料回收奖励办法,严格考核兑现,提高区队旧料复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区队只管干、不管算的被动局面。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洪浪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