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茬子羊皮袄、脸上写满沟壑和沧桑;春天,遮天蔽日的“大黄风(沙尘暴)”不时造访;冬天,枯草连天、凋敝荒凉。这是过去五寨县留给许多外地人的印象。如今,印象中的五寨已一去不复返。
从“荒沙蔽日”到“绿意葱茏”
总面积近993.3平方公里的五寨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五寨沙尘暴的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90%以上。
2008年底,五寨县气象局对美国和法国1982年至2007年的卫星遥感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五寨沟壑丘陵区的植被覆盖处于上升趋势,26年间绿色度上升了14.2%。
与此同时,五寨的植被覆盖度也由2000年的31.4%,增加到2009的44.4%,增加了13%。其中,五寨东西梁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16%,增加到2009年的39%;五寨北部沟壑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21%,增加到2009年的43%。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尘土飞扬的八十里五寨川和沙尘暴遮天蔽日的五寨东西梁,在短短10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五寨县委书记张春说,国家实施的山川秀美工程推动了五寨的退耕还林,10年生态治理使五寨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仅“十一五”期间,五寨造林绿化面积就达4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4%,植被覆盖度达到57.9%,绿色已经成为五寨大地的主色调。
五寨县林业局局长冯树明告诉笔者,五寨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山、北山和东西两梁,占到全县森林面积的77.8%,成为五寨版图的绿色宝藏。为了有效保护生态资源,近年来五寨县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退耕还林‘绿染’了五寨,天然林保护工程构筑了五寨大地的‘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工程铸造了五寨的‘绿色长城’,小流域治理工程谱写了一曲‘人进沙退’的壮歌。”五寨县退休老干部徐斌对笔者说。
在荒山远山得到绿化的同时,五寨县还把造林绿化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组织实施了以“身边增绿”为主的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加快村镇周围、道路两旁、河流两岸、旅游景点、出入境口等人口密集区域绿化。截至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117万亩。
从“要我变”到“我要变”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生态,是多年来五寨极力破解的历史性难题。
五寨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年均向黄河输沙量达872.3吨,能否走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实现“山要绿、人要富”,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赋予了五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如果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反映的是“要我变”,那么五寨如今秉持的“绿色发展”,反映的则是“我要变”。
五寨县县长张宇光说:“八十里五寨川尘土飞扬”是五寨留给人的固有印象。如今,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及全县上下坚持不懈的造林绿化和综合治理,五寨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五寨上下的共识。
“过去我们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偏重于工业和煤炭加工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污染。现在我们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形象,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这应该说是我们在产业上的一个全新的突破。”五寨国土局局长贾兴华如是说。
发展理念的全新变化,带来了五寨经济社会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过去10年,五寨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全县GDP年均增长13.9%,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全县生产总值仍达到20.7亿元,增速居全市第4位。
(葛文娟)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