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少有的好天气,记者在右玉县采访时遇见了南崔家窑村养殖大户刘通。春耕备耕在即,刘通正在自家羊圈里收集农家肥。个头不高、瘦了吧唧的刘通,却透露出几分庄户人的精明。
“养羊不赖啊,过年前,拉进城里的10只羊,半天时间就全部卖完。一只羊能赚900块钱左右,全村人几乎都靠养羊赚钱。”刘通高兴地说。马年春节期间,右玉的羊肉火爆得不得了,刘通一车羊就为他挣回1万多元。
“右玉地广人稀,草坡宽广,加上有传统的养羊优势,养羊成了老百姓致富的主要手段。2013年,全县羊的饲养量达到75万只,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县里抓羊产业的发展,意在带动农民增收。”右玉县委书记苏连根对记者说。
从养羊为过年,到养羊增收致富,右玉农民发展养羊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记者在采访中明显地感受到,这里的羊生产,正在构建生产加工体系和营销体系,以不断提高育羊的加工转化率,增加附加值,一个个龙头企业带动着该县的羊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政府担纲 园区牵引
“以前大多数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院子里、破房里、村里边,哪里都有,这不仅严重影响着生活环境,而且极易发生各种传染性疾病。现在,随着惠农政策的深入,群众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养殖园区成了促农增收的新追求。”说起园区的好处,右玉县威远村村民赵志斌侃侃而谈。
右玉是晋西北唯一的半农半牧县,养殖特别是养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特色的做优,把优势的做精。就是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富农产业新路径。”县长苏斌如认为,“要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培育以肉羊为主的畜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实现园区化布局、产业化经营。”
按照这一思路,右玉统揽县域传统产业优势资源,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强力推进特色养殖业发展。
2010年以来,右玉县提出扩大规模走养殖园区的路子,出台了新建标准化肉羊养殖园区,每平方米棚圈补贴200元;扩建旧园区达到标准化养殖园区的,棚圈新增面积每平方米补贴200元。标准化肉羊养殖园区生产母羊存栏达200只以上的,按比例免费提供优种公羊。对养殖生产母羊100只以上、单批育肥羊200只以上,利用银行贷款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按贷款数额给予贴息的好政策。
记者了解到,右玉近几年全县肉羊养殖园区建设热情高涨,2010年建起10个,到2011年,全县肉羊养殖园区已达15个,至2012年,全县又新建起肉羊养殖小区11个,新增棚圈面积4.6万平方米,2013年,又新建起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6个,全县羊的饲养量达到70万只……纵向来看,这是一个令人刮目的增长数字,数字背后是全县“乡乡建园区、村村搞养殖”的喜人景象。
科技支撑 培育良种
“别看它个字不高,你去摸一把,肉可瓷实了!这种羊,特别地省料又长膘,性格还温顺,长相也端庄……”右玉县杨千河乡金牛庄村民王丙业端详着自己的爱羊“杜泊”对记者说,“这是政府免费发给我的,我知道它能耐大,能下好犊子,以后是我的‘钱罐子’。所以,就像养个儿子似地精心饲喂着它,等把它养壮了,我要让它派上大用场!”
要想扩大养殖规模,羊的品种是一道坎,本地羊大多近亲繁殖,个头小,不长膘。全县羊的饲养量将快速向100万只目标迈进,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右玉想到了开展大规模的肉羊品种改良工程。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杜泊”是右玉县近年来为加快羊种改良,切实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面向全县农村大力推广的一种优质肉羊品种。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全县已陆续向各乡镇和农村发放优种公羊3000只,计划发放的优势种羊数量将超过1万只,使全县养羊总量的60%-70%得到改良。
品种包括“杜泊”、“特克赛尔”、“道塞特”等5种特别优秀的肉用羊。
据牛心乡畜牧师陈瑜介绍,改良后的肉羊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省料长膘。以前的老品种土羊,天天拼命吃草也长不过它,它行动缓慢,吃得少肉却增得快,天生就是个“肉墩子”。据统计,一只改良羊,在产肉方面,比未改良的,一年净增肉10斤左右,按目前羊肉的市场价20元/斤计算,每只每年就是200元的增收。二是产仔多。过去的土羊每胎只能生一只羊羔,而改良后,最少两只,有的能产三到五只,平均能提高产羔率50%。
综合肉、羔两项,改良后的肉羊,每只每年能为养殖户创造超过300元的收入增加,这对半农半牧、家家都养着不少羊的右玉农民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增加。
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扎实的引荐工作,右玉争取到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优种肉羊繁育基地”在本地的落户,开始了全县第一轮肉羊品种改良工作。随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个规模更大、设备先进、人才济济的专业型现代化肉羊改良企业——右玉县宏宇牧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挂牌成立,由此打响了一轮又一轮的肉羊品种改良“战役”。改良羊已成为右玉县农民在畜牧养殖业中实现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
精深加工 多元销售
老百姓辛辛苦苦养出羊,如何能卖个好价钱?许多地方都农产品丰收,农户发愁卖难的事情,右玉如何解决?
记者了解到,今年右玉推行了“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与园区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层层签订了合同,绿色的玉羊全部实现了“订单”销售。
进入园区的育成羊,按照事先与农户签订的订单,全部由玉羊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当地大公司回收,经过厂家的分割,分装成精肉、带肉骨头、下水等真空包远销北京、太原、大同等大中城市;分散农户的羊则被常年来自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大户收购,均价在18.5元左右。
玉羊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右玉羊肉的营销龙头,在公司所在地,记者看到,屠宰加工、活畜交易、副产品清洗、餐饮服务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屠宰采用先进工艺,按伊斯兰教规定加工精制而成。目前,该公司生产加工的羔羊肉和羊下水远销天津、上海、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等大中城市,并与各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构筑了庞大的市场网络。
“整个项目投资4000万元,形成了一副完整的肉羊及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肉羊加工的附加值,带动右玉农民羊肉的销售。”玉羊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高岗对记者说。
扶持引导 树立品牌
规模是有了,那么如何再由规模数量型向规模、质量、效益三者兼具的更高层次产业阶段发展?
苏连根认为,创品牌是必须过的一道坎,必须依靠右玉县绝佳的养羊环境和高档的羊肉品质,通过精深加工和包装,大打绿色羊肉金字招牌。
“你看,这就是我们精包装的右玉绿色羊肉,我们的羊肉与内蒙古的蒙羊公司签订了常年合同,去年,园区销售玉羊1000多只,销售收入就达150多万元。”右玉县威远镇张千户岭示范养殖园区负责人张宏祥说。
记者看到,这种绿色包装的箱子里的羊肉,品种不同,重量各异。一箱20斤羊肉,里面有精肉、骨头、饺子馅,箱子上注明是绿色食品,打着右玉玉羊的商标。很明显,这是对右玉羊肉进行了深加工,以实现优质优价。
“右玉羊肉虽然具有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等优点,也成功注册了‘右玉玉羊’商标,但只是在北京、太原农贸批发市场有些口碑,还未形成知名度较高的‘右玉产’品牌。因此,县里正在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突破口,加强品牌创建,提升‘右玉羊肉’知名度。”右玉农委张继业对记者说。
2014年马年春节,右玉的羊肉更是声名远扬,苏斌如在自己的新浪实名微博刷屏,以县长身份吆喝起右玉县当地的羊肉等系列特色农产品,着实让右玉县当地的羊肉在微博上火了一把。
据了解,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右玉县新城镇、右卫镇、威远镇、元堡子镇、高家堡乡、牛心乡等10个乡镇321个行政村,近70万只羊获得了认证。下一步,全县还将对右玉县所产玉羊进行分品种、分品级(打上无公害、绿色食品和“右玉羊肉”标志)包装上市,依靠品牌增加效益,实现质优、价高、效益好的目标。
本报记者 郑亦工 通讯员 王涛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