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电力行业:迎来一片艳阳天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贠娟绸 发布时间:2014/5/7 11:08:52

4月29日,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14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1-3月,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0亿元,同比增长48.73%,每股收益0.166元。而在4月25日,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24.05万元,同比增长44.48%,每股收益0.02元。

这两家公司均属电力板块,虽然效益差异很大,但2014年一季度净利也都实现了40%以上的增长。这与我省煤炭企业的惨淡经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记者了解,在山西的上市公司中,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就这两家。还有一家煤企即西山煤电,电力已是其第二大主产品。那么,在去年的一年中,这3家企业的效益如何?各公司对行业前景如何看?各家对来年的发展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为此,记者对这3家上市公司2013年报进行了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大幅提升,2013年电企盈利能力好于前几年

追溯这3家企业公布的2013年报,记者发现,数据显示电力行业已经步入发展的春天 。

2013年,通宝能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4.14亿元,同比增加 5.86%;实现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增加3.41%;每股收益0.334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35%。

漳泽电力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51亿元,同比增长67.8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55亿元,同比增长219.28%;每股收益0.2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32%。

西山煤电全年营业收入为负增长,而其电力及热力收入却增长了26.40%。

净资产收益率高低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高低。它对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起到了明显的提示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省这三家上市公司中,通宝能源的盈利能力最强。

记者发现,近几年来,这项动态指标在我省各大板块中有了很大的变化。2012年5月,本报曾对山西上市公司2007年——2011年的年报资料进行过分析。在山西板块中,按净资产收益率排行看,煤炭股占尽优势。而此后,随着煤炭行业开始步入寒冬,电力行业开始复苏。从2011年开始,这一指标在电力股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增。对通宝能源和漳泽电力年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经济景气度不高,社会用电需求受到影响,但由于煤炭价格的持续低迷,两公司全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记者认为,这一变化是我省电力行业转暖的明确信号。

展望2014,电企普遍乐观

通宝能源和漳泽电力这两家企业均属电力行业,且是火电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煤炭价格的高低决定着它们收益的高低。也可换一种说法,如今,煤炭行业的疲态正在给电力行业提供一个发展的良机。

这三家企业的主营业务虽不尽相同,但各公司年报对所处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进行的分析显示,全省电力行业前景可期。

通宝能源和漳泽电力两家公司的2013年报,在分析其所处电力行业发展趋势时,对发展环境有一个一致的判断,即随着国家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电力企业经营环境向好,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电网薄弱地区升级改造和国家大力发展分布式电源,再加上我省加快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步伐,以及经济转型与跨越发展,这些将促进省内电力和电网事业的发展。

由此,它们预判了各自公司的未来发展。通宝能源称,稳健发展仍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基本态势。

漳泽电力称,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大幅提升,公司步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发展通道。

西山煤电2013年报显示,电力及热力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比例已达16.17%。2014年,宏观经济以及行业形势有利于经营局面持续向好。

记者认为,它们对行业的展望预示着电力行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以项目发展推动行业发展

在煤价颓势难改、煤企好日子难现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如何利用这一时机求得更好发展?在2013年报中,通宝能源、漳泽电力和西山煤电都提出了2014年各自的经营计划。

为实现经营目标,3家企业都纷纷将项目发展视为重要举措之一。

通宝能源目前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它提出,要依托控股股东,扎实推进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借助山西“转型综改攻坚年”、“1920万千瓦煤发电项目”的发展机遇,积极做好项目资源储备,不断寻求在综合能源领域的纵深扩展。

漳泽电力在2013年完成了资产重组。它提出,要加快项目发展,持续优化发展100万、60万千瓦级的高参数、低能耗的大型煤电项目,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分布式供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稳健推进电力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三大检修基地建设,实现区域化正常运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从年报中记者发现,借助煤炭行业低迷的良机,电力企业纷纷以大项目抢占更多的市场以求得到更多的客户,从而做大做强自己。

本报记者 贠娟绸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