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坚守耕地“红线”不能只保数量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魏贵富 发布时间:2014/5/9 10:00:53

5月5日,本报报道了来自省国土厅的一则消息,消息说严防死守全省6000万亩耕地“红线”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以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读罢此则消息,笔者深感欣慰。不过,细细思量觉得仅有此举尚且不够,那就是为了确保国人的“饭碗”安全,不能仅仅坚守耕地的数量“红线”,更要保障耕地的内在质量。

耕地是生产粮食的载体,坚守耕地数量不减少,无疑是守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长期以来,我们在坚守耕地“红线”的过程中,一直实施“占补平衡”政策,即占一亩补一亩,以此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却时有政策的“缩水”和“打折”,表现为“占良补薄”,即占用的减少的是优质良田,弥补的增加的却是低产薄田,占用的是平川水田,增补的是沟坡旱田。

众所周知,同样是耕地其生产能力的强弱,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一亩高产良田,可亩产粮食2000斤,而一亩低产薄田却仅产粮食500斤。二者相比,差距数倍。这样看来,仅仅坚守耕地数量不减少是远远不够的。否则,到头来耕地面积虽然还在,但产能早已今非昔比,产量悄然蒸发,我们所守住的恐怕就是耕地的数字。

再者,就是耕地自身质量的退化问题。由于长期受到工业污染、水污染、农药化肥超量使用等多方面的污染,现在一些耕地出现了产量递减,产能衰退的问题,更有甚者因污染过于严重已不再能继续用于粮食生产。对于这部分耕地来说,尽管耕地还是原来的耕地,而其使用价值却已经变异或丧失。对于这种“隐性消失”的耕地,只是保住其外面那个“壳”,即它的数量,其实也无太大实际意义。

民以食为天。保耕地“红线”说到底是保百姓“饭碗”。无论是耕地的“占良补薄”也好,还是“隐性消失”也罢,天大的道理是必须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来,确保百姓吃饭,这事绝对含糊不得。从这个意义说,坚守耕地“红线”真的不能只保数量,更要保障质量才是。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