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光环”逐渐褪色,那么其“对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现在如何?近几日,记者通过走访省城各大银行了解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平均水平已经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当,但其也处于下行趋势。
银行理财收益反超网络理财收益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经历前期的风光无限后,其收益率也逐渐回到理性区间,这也让不少投资者又重新回到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上。
5月9日,记者在网上查询阿里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百度百赚利滚利、新浪微财富、京东小金库、网易现金宝、苏宁零钱宝七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后,发现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4.975%,虽然较前一日上升了0.085%,但已经难改“破5”局面。
而与此同时,在省城太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些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却达到5.68%,已经“逆袭”互联网理财产品。
在光大银行长治路支行,一款刚刚起售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引起了高先生的关注,他表示,前段时间,高收益的互联网理财让他小赚了一笔,但最近准备转向银行理财。看上的这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是6%,5万元起售,期限是198天,最后收益会比互联网理财通的利息能高几百元,所以准备投资10万元。记者算了下,如果投资10万元,到期后能拿到3300元(100000×0.06/360×198)的收益,而购买同样金额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如微信理财通,按5月9日七日年化收益率4.894%计算,198天后只有2691.7元的收益,比光大银行刚推出的这款理财产品少了608.3元。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如果是大额投资,现在已经把钱从互联网理财产品“转战”到了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收益也在不断下滑
投资市场是开放的,谁家收益高,“风向标”当然就会往谁家偏向。虽然银行理财产品从互联网上抢走不少客户,但和一季度相比,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下行的趋势。
记者走访省城各大银行了解到,一季度6%以上预期年化收益率产品比比皆是。而如今,国有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跌到了5%,甚至有的产品已经“破5”,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产品,只有在部分股份制银行才能看见。
交通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小王说:“现在一天能接待十几位咨询理财产品的市民,基本有80%以上的都会购买,老年人风险承受力低,买1R保本型的很多,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1%左右;年轻人大部分买2R和3R非保本型、低风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出头。月末关键时点,银行会发行几款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一般是针对老客户,卖得特别好,刚推出就会遭到‘秒拍’,能感觉到市民投入银行理财的资金有所回升。”但他也表示,虽然这段时间理财产品销售很好,预期年化收益率却没有之前高,拥有预期年化收益率6%的理财产品已经很难看到。
与此同时,记者也在金牛理财网了解到,5月9日-12日银行在售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29%,超6%的产品数量达36款。而在1月17日银行在售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则为5.76%,突破6%的产品数量达到179款。四个月来,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降低了0.47%。
6月底前收益率或将持续下滑
采访中,不少银行业内人士指出,6月底之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或将继续下行。每到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这几个节点,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会相对较高。想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可以提前了解,做好充足准备,以便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
“人民银行在季末会对各银行进行指标考核,一季度各大银行任务都比较重,都争抢着吸引存款,市场上资金比较紧张,吸收存款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就提高理财产品收益。而现在银行资金面宽松,资金利率下行,因此理财收益率自然也会出现明显回落。加上央行继续通过正回购回笼资金,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或将继续下滑。”中信银行某理财经理说。他表示,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方向是证券市场和基金市场,这些证券、基金的收益率一般在4%-5%之间。
同时他也提醒投资者,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购买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产品风险、资金投向,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