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美丽中国行——晋善晋美”采风团成员走进张壁古堡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栗美霞 发布时间:2014/5/13 9:10:42

一个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多年却“养在深闺人未知”。当“美丽中国行——晋善晋美”采风团走进我省介休市龙凤镇的张壁古堡时,无不为这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的魅力所折服。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盆地东南三面沟壑、一面平川的险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古堡堡墙1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在堡内一条用红色石块砌成的“龙脊街”两侧,错落有致地修建着五大神庙建筑群。古堡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隋唐地道、刘武周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属张壁独有。

作为国保单位,张壁古堡目前有20多个文物院落、数百件文物藏品。目前,古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护和利用,其总体规划是“以突出古军堡、复兴古村落、营造原生态”为定位,不偏离和脱离古村落生态保护这个大前提。由于开发没多久,目前该古堡仍在修复和保护中,其美丽,神秘仍处在鲜为人知的朦胧状态。“一方面我们想让更多游客走进来,去解读古堡的神秘。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多游客的涌入会破坏了宁静的原生态。”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艾元说。

据悉,张壁古堡项目是省、地、市“十二五”的重点工程项目。项目启动以来,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就抓住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机遇,认真探索实践煤炭企业非煤转型的路子,将景区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与当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初步实现了景区开发与旅游发展的良好起步。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以上。据王艾元介绍,为保护和恢复张堡古堡脆弱的形态,使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该公司在堡外建设了张壁新农村,将堡内规划范围内的原住民搬迁至新村居住,从根本上减轻古堡所面临的生态压力和居住性破坏,实现古堡的自我良性修复。

据导游张蕾介绍,虽然我省不少景点也有类似的地道,但多为抗日战争时所建。而张壁古堡中的暗道年代最为古老,最为独特,古地道立体三层,四通八达,机关密布,可伏击、可阻击、可围歼、可生擒,杀机四伏,防不胜防。地道出口或密通巷院庙堂,或隐蔽于崖壁水井,与地面巧妙勾连。开门即为里坊,门闭而成堡垒,家与家,户与户,巷与巷,既可各自为战,又可协同联防。

“古时候的人真是太有智慧了。”采风团记者纷纷为此暗道的设计巧妙而赞叹不已。他们表示,这次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尽情尽兴地领略古堡的魅力,但今后有机会肯定会再做深度体验的。“这里遍地是古物,处处有故事。”热情的导游也是想抓紧每一分钟,尽心尽力地讲述着每条古街的故事,希望借媒体广泛的平台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古堡、探秘古堡。

近年来,张壁古堡获得了众多美誉:被冯骥才称为“被历史遗忘的聚宝盆”和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2005年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2006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也被省委书记袁纯清称赞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标杆”。

目前,该村已有300余户村民喜迁新居,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在堡内修复后,我们将请原住民搬回来居住,恢复再现古堡的生态活性,也让游客在旅游中感知古堡的历史感。”王艾元对记者说,目前,新村古堡交相辉映,已成为游客的又一旅游好去处。相信不远的将来,她将以独特的魅力,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

本报记者 栗美霞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