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5月16日,记者专程赶赴泽州县高都镇大泉河村进行采访。
一走进大泉河村,干净整洁的环境便映入记者眼帘。不远处,两名保洁人员正在清扫道路上的垃圾,道路两旁十多幢新颖别致的楼房显得格外气派……
站在村口的山坡上远远望去,桑田郁郁葱葱,日光大棚分外醒目。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高兴地对记者说:“村里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得感谢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的帮助和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村党支部。”
大泉河村是一个有着145户、547口人、1000余亩耕地的纯农业村。蚕桑业是该村的传统优势产业,1980年,该村还曾代表晋城参加过华北养蚕座谈会,是全省的养蚕先进村。近年来,为了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并召开村民代表会进行探讨,最后决定把栽桑养蚕这个传统行业作为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并成立了富兴泉蚕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2012年,张九萍书记到该村驻村以来,多次进农田访农家,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大泉河村的一员,真心实意为大泉河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村党支部书记秦海生说: “令我们感动的是,张书记把咱当成了一家人;令我们兴奋的是,张书记带来了建议,请来了专家,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
据了解,该村通过土地合理流转的经营机制,建桑园400亩,田间固定养蚕大棚20栋,田间流动养蚕棚10栋,小蚕共育室2个,小蚕共育棚10栋。同时,为了提高桑树成活率,还配套铺设了10000米的节水管道,完善了节水灌溉配套设施,修建了5000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两个水池。并投资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新型自动化烘茧站,还购置了日烘4吨蚕茧的烘干机一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过去种一亩地,满打满算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1户承包10亩地种桑树,再建一个棚,还能春夏秋三季养15张蚕,1张蚕平均可收2000元,一年下来可收入3万元左右。秋蚕结束后,再种植平菇,一个棚又可收入2万多元。一年下来,保守地说,一家收入5万元不成问题。”秦海生自信满满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在书记秦海生和村委主任秦付才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该村的桑园进行参观。只见一棵棵桑树,青翠欲滴。在每10亩桑树旁边,都建有一栋日光大棚。
秦付才告诉记者:“过去用地埂桑和土办法养蚕,一家养3张蚕就很累人了,现在在大棚里养蚕,直接从地里摘下桑叶就可以到棚里养蚕,方便多了,一棚就能养10张,收入非常可观。”
当记者问到销路时,他俩爽朗地回答:“合作社实行的是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独立核算,还有专人负责销售,不用老百姓发愁。过了养蚕的季节,大棚闲着也是闲着,在市科技局的帮助下,又在大棚里种平菇,一棚下来,除去成本1万元,也要有2.5万元的收入,相当可观,一棚多用,一年不闲,省力增效,是我村收入翻番的法宝。预计到‘十二五’末,全村养蚕将达到1500张,养蚕收入约270万元,50栋食用菌大棚,每栋收入2万元,预计收入约100万元。仅此两项,人均可增收6760元。”
从桑园出来,走到一个二层小楼的住宅区旁边时,村里的老支书向记者介绍:“这里的14栋二层小楼,是拆旧建新修起来的,每平方米580元,每栋小楼约11.4万元、居住面积270平方米,村里先紧无房户居住,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
可喜的是,大泉河村的变化远不止这些。近年来,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修建了集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心。目前,还正在建设一个集蚕桑养殖、虹鳟鱼养殖、食用菌种植、核桃种植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
另外,现在正在筹建一个万头生猪养殖园区,还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安排社员统一入园开展规模养殖,而村里的五龙甜泉水厂也由年产4000吨发展到了8000吨。
“这不,我们正在抓紧修建放置农业机械的仓库。”老支书指着远处一座依坡而建的厂房说,“3月28日下午,张九萍书记来大泉河村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当她听到农机大户张连庆的农业机械无处存放时,当即表示将积极协调农业部门尽快解决。张书记走后第二天,市、县农机部门就到我们村来选址,仓库建成后,收割机、拖拉机等各种各样新式气派的大型农用机械就都能存放到里边了。”
难怪种了半辈子地的村民乐呵呵地说:“以前都是把农业机械放在外边风吹日晒,现在连这‘铁疙瘩’都有家了,我们还愁以后没有好日子过吗?”
如今,大泉河村百姓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据了解,今年该村又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资280万元,建起了沼气和秸秆气两用气站,预计到10月份即可投入使用。到那时,大泉河村的村民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生火做饭了,他们将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干净清洁的现代生活。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徐晋芳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