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山西:转型综改谱新篇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张晋生 李影 发布时间:2014/5/22 9:48:30

4月30日,随着钢板经过连续酸洗和五机架六辊轧机轧制成功,标志着太钢硅钢冷连轧技术改造工程进入全面试生产阶段。据了解,硅钢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被誉为钢铁家族中的“工艺品”。太钢是新中国第一炉硅钢和第一张硅钢片的诞生地。为适应市场需求、加速实现硅钢产品的系列化和特色化,2012年10月27日,太钢硅钢冷连轧技术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设计年产100万吨冷轧硅钢,工程主要项目包括1条酸洗轧机机组、4条退火涂层机组、4条剪切机组、2条包装线。硅钢冷连轧技术改造工程建成后,太钢冷轧硅钢年产量达到140万吨。其中,高牌号、高磁感无取向硅钢年产量提高到36万吨,新生产线工艺技术稳定、产品质量高、成材率高,具有大型化、连续化、紧凑化和高效、绿色等显著特点,为我国冷轧硅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省长李小鹏在太钢调研中,了解到太钢采用了大量国际一流工艺技术,将有力提升太钢产品档次和经济效益时说,全省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瞄准市场需求搞创新,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推出高端产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产业转型 发展驶入快车道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电焦冶等与煤相关的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形成了经济发展对煤炭的过度依赖。特别是近3年来,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让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倍感压力。痛定思痛。山西省委、省政府重新审视省情,解放思想,果断作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

推进煤炭资源重组整合。从根本上攻克了煤矿生产“多小散乱”的顽疾。全省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资源回收率由47%提高到80%以上。2012年底全省已形成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9个1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全行业步入机械化大矿时代,安全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2013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9.6亿吨,比上年增长5.2%,比2008年增长46%,其中千万吨级及以上大集团产量占到75%。以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为主的新型煤炭工业格局初步形成,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煤矿企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信息化管理,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严格实行产能控制和技术准入约束。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力度持续加大,2013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4万吨,淘汰焦炭产能756万吨,全省钢铁行业高炉容积从1000立方米以上提高到3200立方米,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及以上机焦产量比重提高到90%以上。2010-2013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降幅分别为4.6%、3.55%、4.15%和3.8%,均顺利完成全年预定节能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山西省在国家四项约束性指标基础上自加压力,增加了烟尘和工业粉尘两项指标,近三年均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发展步入快车道。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加快构建,太原晋中同城化提速;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孝汾平介灵等城镇组群发展步伐加快,太原都市圈外围支点逐步形成;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大县城、中心镇扩容提质加快,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2.56%,较2010年提高4.5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2009年起,全省连续4年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实施了两轮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2010年底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五个全覆盖”。2012年底实现了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2013年又进一步启动了5年内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行政村亮化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农村幼儿园改扩建工程等“五件实事”,各项工程正在顺利实施。大西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太原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在建高速公路1250公里,改造国省干线924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90公里;吕梁机场建成试航,临汾、五台山机场加快建设;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完成隧道开挖105公里;新投产电力装机312万千瓦,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120万千瓦,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6095万千瓦;新增燃气管网里程1303公里,总里程达到7019公里,覆盖11个设区市、98个县(市、区)。

科技创新 实现绿色发展

山西依托科技创新,优化延伸煤炭产业链,实现经济由依靠资源、能源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

同煤塔山2×60万千瓦电厂是同煤集团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坑口电厂,其创造的“1小时发电模式”成为煤炭就地快速转化的典范。从塔山煤矿生产出来的煤炭,运输到井口只需半小时,从井口到电厂的距离不足1.5千米,而皮带的运行速度是每秒4.5米,再加上发电所需的时间,1小时之内就能把刚生产的原煤转化成电能,输入电网。每年可就地转化煤炭7000万吨至1亿吨。

投资36亿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年可消耗原煤130万吨。另外,10万吨活性炭项目将于年内投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和60万吨甲醇制烯烃正在加速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煤炭就地转化3000万吨以上。

洗煤厂分选出来的煤矸石被输送到煤矸石烧结砖厂制砖;洗选排放出的高岭岩矿石,制成高岭土系列产品后,作为化妆品、陶瓷和造纸等产品的原材料;电厂排放出来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这样,采煤伴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就地消化,变废为宝。

通过发展煤电一体化、现代煤化工和其它新型产业,形成了“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三条产业链,到“十二五”末,同煤集团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50%,自身耗煤量将达1亿吨,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晋煤集团创建实施“瓦斯地面预先抽采”、“井上井下同采,抽采利用并举”、“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利用商业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从勘探、抽采、输送、压缩、液化、化工、发电,到汽车燃料、居民用气等完整的煤层气产业链。

截至2012年底,晋煤集团累计施工煤层气地面井4367口,占全国总井数近50%,井上下煤层气抽采量23.78亿m3,较2006年增长约23倍。其中地面抽采量14.15亿m3,占全国总量的54%;地面利用量9.75亿m3,占全国总量的49%,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

资源效益“倍增”化,产业发展多元化、新型化,已成最大亮点,传统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业领域非煤投资占比由2010年的63.1%提高到2012年的67.3%,2013年超过70%。大型煤炭企业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向非煤产业拓展,多数企业非煤产业销售收入比重已超过60%。晋煤、阳煤、潞安集团非煤收入超过70%。

生态治理 建设美丽家园

4月16日,太原首届西山春之约活动周在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盛装开幕。1000余亩樱花园、40000余株樱花供省城市民免费游览观赏。粉白、粉红、淡绿、纯白,四色的樱花为太原的春天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线。令人难以想象的,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土坡,垃圾成堆,石料厂粉尘满天飞。截至2013年年底,完成投资59亿元,完成绿化6万余亩,栽植乔灌藤草158种、1000余万株,播种草坪106万平方米,修建园内道路217公里。

长期以来,山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破解这一顽症,近年来,山西实施“四化一体”统筹推进战略。全省各地大投资、大力度修复生态、重整河山。

山西近4年每年拿出100亿元营造林4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近两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4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持续提高。2013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4万亩,完成高速公路沿线绿化1030公里,全年营造林454万亩。2012年,全省11个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全省环境质量继续明显改善。

太原近两年仅小烟囱就拔掉3万根,空气质量退出国家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的前10位。太原市在西山破坏比较严重的前山地区规划了30万亩、21个城郊森林公园,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生态新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目前,已有13个国有、民营企业参与,计划总投资300亿元。该举措不仅增强了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也为企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太钢以“折旧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为手段,以“增绿、先绿”为目的,开展了大规模厂容整治工作。目前,厂区绿化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绿地率近35%,绿化覆盖率近40%,植被种类达127种,花卉品种30多种,营造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绿树环绕厂房”的生态景观效果。

平鲁区按照“两个70%”战略,围绕“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建设二百万亩生态屏障”的目标,2013年完成大片造林8.6万亩,通道绿化100公里,四旁植树60万株,新育苗4000亩。全区林地面积达到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林木绿化率达到36%。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0天,所辖西易村成功入选“山西最美乡村”。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