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餐厨垃圾收运车正在作业。 本报记者 杨晓明 摄
当你酒足饭饱离开餐馆、食堂之后,有没有想过餐盘中的残羹剩饭去了哪儿?当你将剩饭菜倒入垃圾桶后,有没有思考过怎样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有数据表明,居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餐厨垃圾,占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1/3以上。但由于含水含油率高等特点,餐厨垃圾又难以通过填埋、焚烧等常规方式处理。处理不当的餐厨垃圾,还容易堵塞城市下水道,甚至通过庞大的隐形利益链条,以“地沟油”、“泔水猪”等形式回流至餐桌,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和民众健康。
业内专家表示,无论是从根源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角度,还是通过资源化处理实现餐厨垃圾循环利用的角度,转变餐厨垃圾处理方式都迫在眉睫。但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固有利益链条难以破除、盈利模式难以建立、“邻避效应”明显、处理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等原因,目前国内的成功项目还为数不多。
6月15日,我省首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由大同市驰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投资、建设、运营的大同市餐厨废弃物循环利用处置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当日,记者深入厂区一探究竟。
一辆辆崭新的餐厨废弃物收购车,一个个摆放整齐的垃圾收集箱,一台台全自动液态锅炉,已经组装完成的厌氧发酵罐组,正在环氧地面的一体化车间,装备一新的智能化监控室……公司各处理车间设备都已“整装待发”,一场“餐厨垃圾革命”已掀开帷幕。
“我们的餐厨垃圾处理各项工程已全部完工,现已正式运行,日处理餐厨垃圾可达100吨”,公司总经理陈焰林介绍说,“项目以厌氧发酵工艺与堆肥工艺为主,主要通过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控氧堆肥系统、固液分离系统、臭气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热电联产、沼气提纯及压缩系统等完成对垃圾的全封闭收运与处理,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这是目前比较环保,且能够创造效益的办法。公司将全市餐厨废弃物统一收集,通过厌氧发酵工艺与堆肥工艺,将垃圾全部转化为清洁的生物燃气和有机肥,实现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将餐厨垃圾‘吃干榨尽’。这对于整个大同市的生态、经济都有很大的意义。”同行的大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据了解,目前在大同市区范围内约有2600家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每天产生餐厨垃圾约200吨。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未来3到5年内,该市餐厨垃圾预计每年增长25%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产生源,大同市委、市政府将此视作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点工作,从2010年开始在南郊区西韩岭乡仝家湾村选址,批准由大同市驰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厂,实施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占地41.98亩,日处理餐厨垃圾量100-150吨,年处理量最大达到5.5万吨。
“我们这个项目的实施,能有效消化大同市的餐厨废弃物,减排二氧化碳2.75万吨/年,COD减排264千克/年,氨氮减排2000吨/年,氯化物减排11万千克/年。同时,我们每个生产环节的废料,都可成为下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形成了梯次资源,资源循环利用,延伸了产业链条。年可生产生物燃气270万立方米,工业生物油脂或生物柴油3650吨,生物有机肥2100吨。”陈焰林一边带着记者参观GPR系统、称重系统、影响捕捉系统及信息发送系统的废弃物收集车,一边介绍着,“通俗来讲,处理一吨餐厨垃圾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75吨,相当于节约182千克标准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环保公益工程!”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