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中国制造”闯入世界杯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畅雪 发布时间:2014/6/17 11:06:00

对广大中国球迷来说,没有国足参与的世界杯,永远像是缺了角的积木,怎么拼都别扭。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除了没有国足,世界杯上却从来不乏中国元素。巴西世界杯期间,就有东莞制造的大力神杯,杭州生产的毛绒玩具,深圳打造的记分牌,由义乌特制的迷你巴西国旗。除了这些,还有另外的“大家伙”——中国北车长客研发的1A地铁车、湖南南车研制的油电混合新能源公交客车……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现在它几乎作为了一个品牌,响当当地在世界闯荡。

不过,被全球人民熟悉的“中国制造”,似乎总是袜子手套玩具之类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人眼里,中国遍地都是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组合起来只能成为一个“代工车间”,创新研发之类,与其无关。

不可否认,大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简单的粗加工已经不再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而科技与利润的双向挤压,让“中国制造”也面临发展的危机。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多少企业能在世界杯结束后继续生存壮大?国内又有多少类似的企业能有幸接到世界杯这样的国际订单?缺乏创造力的“中国制造”,能否由代工方成长为研发方?

不妨看一个事实。

四年前南非世界杯上名噪一时代替球迷喊加油的“呜呜祖拉”,其生产商今年接到的订单是生产另一种“利器”——卡西罗拉。守着义乌小商品集散地,更集中的采购,更低廉的成本,更精准的定位,让“卡西罗拉”的主人再次成功闯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

你能说“中国制造”真的穷途末路了?起码在这里不是。

世界杯上,相比32强的举“足”轻重,以“卡西罗拉”为代表的中国元素体积都不大。但我们还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制造”是有生命力的,“卡西罗拉”主人的成功就是如此:产品不能轻易复制,但商业模式却可以复制。在这点上,我们不能妄自尊大,却也实在没必要妄自菲薄。事实确实如此。国足虽未出线,但无论是地铁车亦或节能大巴、各类小商品,还是衣服鞋帽,“中国制造”早已因其性价比高、实用性强,成功“出线”闯入了世界经济的“决赛圈”。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每售出十件商品,就可能有一件来自中国。

所以,与其说世界杯“制造”了中国球迷的无比欢乐,不如说是中国“制造”了世界杯上的各种欢乐。没有国足的世界杯,虽有残缺,却并不遗憾。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