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高考一结束,就有不少学生家长开始组织“谢师宴”,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而今年却大相径庭,受“节俭风”等因素的影响,深受人们热捧的“谢师宴”在省城遇冷,有些酒店到目前为止一桌也没订出去。
“谢师宴”从何而来?网上搜索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自西周时期尊老敬长的“乡饮酒礼”,并非专为老师而设,但从此而生宴请长辈之概念;一是等同于“升学宴”,孩子升学了,家长总要感谢一下老师,是专为老师而办。总之,“谢师宴”是一种表达尊师、敬师、谢师的礼仪、风俗。
孩子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指导,高三学生是很辛苦,但老师同样也很辛苦。老师辛苦是为了学生、让学生未来能够进入更好的高校、打牢就业的资本。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都希望老师在培养自家孩子的时候能够更尽心一点、更认真一点,让自家的孩子能够成长成才,这是普天下家长的心愿。
感恩老师,是每位学子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如果一位学生不知道感恩老师,他的情商就要被打上问号了。想想,毛泽东对徐特立、江泽民对顾毓琇,一生执以师生礼,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一些家长为了表达对老师培养孩子的感谢,邀请老师参加“谢师宴”,当然,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大部分“谢师宴”都已经变了味儿,有的变成了炫耀自己跟老师之间关系好、炫耀自家孩子培养得好,“谢师宴”充满了铜臭味、功利色彩。如果“谢师宴”也变成了名利场,老师们就会陷入一个泥潭,“谢师宴”变成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温床。
“谢师宴”还能回归本源吗?吃饭,对中国人而言,简单又不简单,可以是填饱肚子,也可以是交流纽带。通过吃饭实现与老师的互动,感激过往的谆谆教导,请教未来发展的金玉良言,这才是“谢师宴”的本意所在。这样的宴席,是人情,更要讲求温情。
事实上,感恩老师不必拘泥于“谢师宴”。学生们完全可以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为老师设计一张精美的贺卡或是写上一篇回忆师生感情的美文,亦或把对老师的感恩当成自己成长成才的动力。这才成为感恩老师真正的关键。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