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助力转型跨越》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平定里牌岭村:25万只蛋鸡“啄”开致富门
——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助推“一村一品”战略纪实
“守着家门口就能赚钱,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阳泉市平定县柏井镇里牌岭村张虎孩面对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如今,平定县柏井镇里牌岭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近年来,该村结合实际,在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下,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标准化养鸡业。养鸡业已经成为该村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该村也成为阳泉市养鸡第一大村。
里牌岭村最早有个水泥厂,在阳泉市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因为污染大、产能小,最后关停。总经理张宝科开始带头养鸡,并成立了乾丰养殖有限公司。2011年初,该公司开始承担国家级蛋鸡规模养殖标准化项目。平定县把该项目作为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战略的加速器给予了高度重视。该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示范区领导组,并给予资金扶持,大力配合标准化园区建设。
由于相关技术资料、技术人员的缺乏,在标准制订过程中,阳泉市、平定县质监、农委等部门,经常深入示范基地调查研究,并聘请农科院专家、教授结合当地地理条件,针对养殖园区管理水平低、产量低、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全面的调研,参阅行业相关标准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了蛋鸡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健全了农业标准体系,编制了标准化体系框架图,制定完成了《蛋鸡规模养殖饲养管理综合规范》(DB1403/T016——2008),收集到了《饲料卫生标准》、《蛋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等58余件相关标准。其中,基础标准4项、技术标准43项、管理标准10项、工作标准11项。
在平定县质监局的帮助指导下,平定县蛋鸡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技术小组成立,乾丰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科担任组长,明确了各部门标准化建设的责任,制定了《平定蛋鸡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方案》。为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蛋鸡标准化养殖的有效性,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管理标准。从产前、产中到产后,从生产环境、饲料、兽药、饮用水等投入品管理以及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示范区加强了养殖基地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植树种草,达到生态平衡。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做到既合理又安全。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仅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质品种,而且加强饲料生产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做到采购的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符合相关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严把产品质量关,对示范区产品分批次检验,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出厂。
在质监部门、农委以及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公司制定了蛋鸡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培训计划,不定期对基地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达240余人次。一批懂技术、懂标准的强有力的养殖户技术骨干涌现出来,改变了以前传统生产管理的随意性,带动了全体村民认识到标准化养殖生产的意义。
鉴于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质监部门在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协调农业、畜牧等部门,着手研究制定了规模蛋鸡养殖过程中的沼气利用等技术标准,以“环保、绿色、生态、高效”为特色,大力推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技术,彻底改变了里牌岭村的村容村貌。
目前,乾丰养殖有限公司已成为平定县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现存栏蛋鸡25万只。建有蛋鸡舍13栋、雏鸡舍3栋,年产6万吨的饲料加工车间,沼气生产车间等。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供气户数达到350余户,还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实现了玉米种植-蛋鸡养殖-鸡粪生产沼气-沼渣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种植的循环生产利用,形成了鸡-沼-菜、鸡-沼-粮、鸡-沼-林的循环农业模式,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该项目自2011年开始建设以来,在质监等部门的指导下,实现了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公司各项经济指标逐年上升,2011年销售收入1100万元,2012年销售收入1436万元,2013年销售收入2023万元,并辐射带动了周围2个乡镇50余个村子的500余户专业养殖户,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000余元。
2013年,省质监局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考核验收,确认为优秀等级。至此,阳泉市建成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数量达到5个。
记者视点:柏井镇里牌岭村发展无公害特色养殖只是平定县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定县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县、建设“全省现代畜牧强县”的战略目标,以标准化手段为支撑和保障,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养殖、系列化加工”的发展思路,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到目前,全县共有“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40个,其中蛋鸡养殖专业村8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该县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24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将近40%。(秦海峰)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