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临猗出招提升干部执行力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连建安 郝大为 杨永生 郝薇 发布时间:2014/6/27 15:35:31

本报运城6月26日讯(记者 连建安 郝大为 杨永生 郝薇)今年3月,临猗县委的一次干部调整,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这次干部调整共提拔干部37名,在2011年度考核前五名的单位,就有22名干部得到提拔或调整到重要岗位,“五个倒数第一”的单位县管一把手被免职待岗。通过“五个倒数第一”(党群部门工作倒数第一、政府块管经济部门工作倒数第一、政府非经济部门工作倒数第一、垂直管理部门工作倒数第一、乡镇工作倒数第一)管理机制考核任用干部,开创了临猗选拔任用干部的先河。 干部队伍的重组激发了该县干部的无穷活力,今年一季度全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状况良好。临猗老百姓说:“现在临猗的干部一点不敢懈怠,‘五个倒数第一’考核机制的运行,切实推动了各方面工作的落实,干部执行力大大提高。”

要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必须有相应的机制。2011年起,县委提出干部要永远与激情、超越、创新、务实、规矩、成功在一起的“六个永远在一起”和“有胆、有识、有责、有为”的干部主题,确定并通过了“五个倒数第一”的考核机制。

全县124个单位分为党群、政府块管经济、政府非经济、垂直管理和乡镇等五个系统,对每个系统年度考核倒数第一名单位的“一把手”予以免职,对垂直管理部门的干部则建议调整。为此,县委专门成立考核办,结合省市考核内容,科学制定出了每个单位考核指标;结合区位、交通、人口、土地、人脉资源等因素,将全县16个乡镇划为3类来制定考核标准;建立了年终“打板子”与平时“拍膀子”的动态预警机制,跟踪分析各单位工作进度,月月通报;年终再由四套班子和“两代表一委员”评议最后确定位置,考核结果通过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在考核中,分值占50%的是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有引资任务的部门及各乡镇干部,一门心思争项目,抢项目。去年,全县先后两次集中举行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45个,目前落地项目达29个。总投资2亿元的如意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灵芝系列保健品项目,是楚侯乡机关干部从外地拽回来的。该公司董事长董慧琴说,虽然你们条件不是最优惠的,但你们投入感情是最到位的。记者还了解到,如果项目签约而不落地,还要倒过来扣分,将有倒数第一的危险。因此,从项目签约到落地,大家一刻不放松。占考核另一半分值的是民生等日常工作。如今,干部主动沉下身子解决民生,处理信访。去年,新“五个全覆盖”中的文化广场和村图书室全覆盖提前完成,巷道硬化全覆盖将于今年6月份全面完成。信访接待量也下降了14.6%。

临猗县委书记赵惠民说:“不是你不能干,而是你不如别人能干,实行‘五个倒数第一’干部考核机制至今,已有10名干部被免职。”严格的制度执行,让那些被免职的干部心服口服。如今,全县各级干部激情四溢地奔波在临猗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上,深受百姓欢迎。

百姓需要这样的干部

人常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百姓需要有胆、有识、有责、有为,有激情,办实事的干部。

先干一步的激情和活力从哪里来?需要机制激发其活力,也需要宣传调动其思想,更需要有胆、有识、有责、有为的担当意识。

干部的激情,能够促进作风的转变,而作风的转变,可以与老百姓建立起密切联系,让党和政府的工作更贴近实际,更有实效。

临猗县从干部管理创新入手,用朴实无华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出各级干部的做事激情。这种激情,让干部从高高在上的顶层,一竿子插到了广大群众摸爬滚打的基层,彻底改变了干部的作风。敢担当,有作为的工作意识,使干群关系更为密切,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许多画在纸上的蓝图,一个个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让老百姓感受到了一种清新的干部务实之风。

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这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的我们机关干部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助长了部分干部的官僚作风,它使我们的干部严重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会脱离实际,因此而制定的规划、蓝图,势必出现偏差,发展就会走弯路,就会造成损失。这样的代价我们不应该再付。

“有胆、有识、有责、有为”,几年来,临猗县对全县干部提出的主题实践活动,已经收到明显的效果。这是临猗57万人民之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做法值得其它地方仿而效之。

郝大为

苹果之乡 弯道超越

——看临猗县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一带、一圈、一岸、15个点”,正在被确认;这个新的经济发展布局,正在迈开步伐。这概念,这步伐,将对临猗县未来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是记者在临猗采访时得到的新观察。

新概念的产生

临猗不仅是人口大县,更是林果大县。该县年产水果40亿斤,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为此,临猗人津津乐道着“三个70%”——全县70%的耕地种植水果,70%的农民从事果业,农民70%的收入来自果业。

临猗的发展要倚重果业,但从根本上说,不能完全依赖果业。经济社会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临猗的经济结构同样面临转型的考验。于是,“一带、一圈、一岸、15个点”的经济发展概念应运而生。“一带”,即209国道运城到临猗20公里的经济发展带。这是工业新型化培育的主战场;“一圈”,就是以县城为核心,以打县城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圈。这是市域城镇化拓展的载体;“一岸”,即县境30公里黄河沿岸,这是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扩张的重点;“15个点”,就是县城以外的15个乡镇,这是农业现代化成长的关键。

如何实现这一发展思路?临猗县委书记赵惠民的答案是:“弯道超越。”他说,经济发展就好比一场田径比赛,现在整体进入弯道,速度放缓,这是最容易超越和被超越的时候。

做精农业

因为苹果,戴在临猗头上的光环多得让人数不过来:“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县”、“全国出口苹果安全示范区”、山西省首个“国家级精品苹果示范基地”、“临猗苹果”的地理标识认证…….

在临猗县150万亩的耕地上,水果种植面积多达100万亩。果林遍布、果田纵横的果树产业,已成为该县48万果农赖以生存的产业。

但也因为苹果,这个曾受益于果业的大县逐渐受制于果业。果树亟待转型的危机、急需科技引领农业的现实,把临猗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上日程。

2013年,临猗县委、县政府在精做农业上迈出新步伐。按照“大农业”发展思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通过科技化引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3个千亩连片间伐示范区累计间伐10万亩,被称作临猗县“阳光工程”项目,它也是该县科技化引领,提高农民生产效益的标杆。

去年,角杯乡豆氏村果农吴忠定,给自家10亩果园动了“大手术”,每亩从80多株间伐到30株以下。他还将果树顶和周边不利于苹果生长的枝条全部剪掉,将距地面1.5米以内的果树枝条剪掉。现在,吴家果园里的苹果,几乎全是直径85毫米以上的特优果。“一个卖6元还供不应求,仅靠这一项,我每亩就收入5万多元,比间伐前效益提高了4成。”吴忠定说。

如今,在临猗,果园间伐技术已成燎原之势。它引领该县果业成功走出低谷,将果树管理水平大跨度提档升级。

临猗不只有苹果。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临猗推开并形成:坡上务果、坡下栽枣、半坡种石榴、东南部发展高产粮棉、黄河滩涂种植莲菜……

按照全县“一带、一圈、一岸、15个点”总规划和区域化布局,15个乡镇成为临猗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重镇”。七级乡的油桃、庙上乡的冬枣、北辛乡的苹果、牛杜乡的蔬菜、角杯乡黄河滩涂的莲藕等品牌,都在农业科技雨露阳光的滋润下,蓬勃发展。目前,该县已经做到镇镇有主导产业、乡乡有行业基地。

坚持以果为基,多元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临猗县农业产业得到延伸,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08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1家,龙头企业37家,产值上亿元企业7家,坐实了“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位置。

工业突围

虽贵为“中华果都”,但工业滞后却是临猗之痛。

面对一产占大头,二三产比重偏小的现实,果乡临猗,也在转型中加速工业崛起,以求突出重围。

事实上,“靠推动工业促进临猗经济发展”,早已被视为临猗的转型和崛起的大战略。早在2011年,临猗县委书记赵惠民,在对全县经济的一次详细调研后定下了调子:“要壮大全县经济,关键靠工业。临猗工业崛起之时,就是临猗再创辉煌之日。”

2013年,临猗抢抓“转型综改试点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等重大政策优势,围绕精做农业、强推工业、激活流通、拓展民生和创优环境上大做文章。

在209国道运城至临猗路段,长达20公里的经济发展带上,楚侯高科技工业园、农产品物流园、临猗工业园三大园区,被视为工业新型化培育的主战场和工业现代化航母。

在占地3万亩的临猗工业园,52家企业强势入驻。他们主攻该县传统的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两大类,形成以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在这个被评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工业园里,聚集了兵娟制衣、翔宇化工、青山化工等一批优质强势企业。

这些民营企业不仅是临猗的绿色、科技转型标杆项目,更是同行业中处于全省、全国,甚至领先世界的佼佼者。他们正在带领烙有农业大县印记的临猗,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急速奔跑。

没有资源优势的垂怜,更要谋求转型跨越。围绕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和区域发展重点,临猗确定了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三大主攻产业,以园区为载体搭建项目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力推进工业大崛起。

事实上,在推进工业上,临猗县既注重产业转型,也注重链条延伸。在精细化工领域,临猗县做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上,形成化肥化工、装备制造、纺织印染、食品饮料、医药农药五大产业集群,以及化肥产业链、甲醇产业链、橡胶产业链、塑料产业链、荧光增白剂产业链、医药农药产业链6个细分产业链条,年产值高达122亿元。

目前,临猗的工业大崛起已见成效,一组数据佐证:今年一季度,临猗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2.74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18.95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

城镇扩容

万荣小伙刘晓斌,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省城,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与老家相邻的临猗县就业。他说:“临猗县这些年的发展步伐很快,南城新区建设丝毫不亚于大城市,留在这里我觉得幸福指数很高。”

刘晓斌所说的南城新区,规划占地5000亩,总投资80亿元。建成后,临猗县城的城市框架将被拉大,县城将扩展到30平方公里,容纳30万人。它对临猗未来的发展和民众福祉的命运攸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卸下了临猗县城市功能不完善,形态不完整,布局不合理的桎梏。

这个新区就是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划中的“一圈”。

目前,临猗县正在建设的南城新区中新建了“两横五纵”七条道路,全面铺开了中央水系公园、潜流湿地、万佳美特好国际购物广场、临猗大剧院、体育馆、南城实验小学、新区医院、保障性住房等十大民生工程。

据了解,去年,临猗县民生支出达1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3.14%,增幅达12%。在享受财政打造的现代、生态、文化、宜居的大县城里,临猗人在薪资待遇、教育、医疗卫生、城乡供水、棚户区改造生态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沐浴到了财政的阳光雨露。

“朝着一个目标坚定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采访结束时,临猗县委书记赵惠民,引用一位哲人的话,展示了临猗人实现“一带、一圈、一岸、15个点”社会经济发展蓝图的决心。

本报记者 郝大为 杨永生 郝薇

临猗县卓逸村支书王万保:

为带领我们村农民增收致富,2007年,我在全县率先成立了果品销售合作社,向果农提供种植、销售系列服务,组织果农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绿色无公害苹果,实现了农超对接。合作社精心打造的“八仙过海”、“红楼梦”系列苹果,更是畅销全国,走出国门。有人叫我“临猗果王”,我想我会继续吆喝我们的苹果,把它卖得更好!

临猗县角杯乡党委书记王晋锋:

今年,我们提出建设“黄河风情休闲带”和“生态临猗”发展思路,与宏稳莲菜专业合作社签署了以莲菜种植和农业观光为主的万亩莲菜开发协议,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基地。项目总投资两亿元,建设面积两万亩,真心希望项目建成后,能极大地推进我们乡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成为我县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基地。

临猗县新闻办干事刘晓斌:

临猗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这是我选择放弃省城义无反顾回家乡的主要原因。大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对于我而言,相对稳定的生活比节奏紧凑、压力山大的生活更加让我觉得舒服。

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红坡:

多年前,从河北来到临猗工作,很多人都对我的举动表示不解。但我认为,临猗是一座很有发展后劲的城市,尤其是在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打拼的这几年,不仅让我看到了这里的前景,更让我对我们公司的未来有了无比坚定的信心。

临猗雪花啤酒食尚广场啤酒经销商王帅:

做临猗县雪花啤酒代理商让我们掘到了第一桶金,拿着做酒代理赚到的钱,我们拿到了雪花啤酒食尚广场多年的租赁权,在这里不仅可以吃到烧烤等各种美味,还能通过大屏幕欣赏巴西世界杯球赛。我们在给临猗百姓搭建了一个休闲娱乐平台的同时,不仅推销了雪花啤酒,还打算在明年继续开几个大型的农家乐!

(本报记者 郝薇)

感受临猗发展的脉动

走进临猗,仿佛走进了经济建设的战场,在深入农村、企业采访,与众多干部群众的接触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临猗发展的脉动。它传导出的是临猗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三天时间,我们一直行走在采访的路上。从连片的果园,到万吨果库;从渐成规模的成片桃林,到黄河沿岸的万亩莲菜基地;从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到连片的设施蔬菜园;从充满生机的各类企业,到干部激情四溢、忙忙碌碌的机关……我们亲历了临猗在稳增长、促转型、抓落实中的那种活力。它始终感动着我们。

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不仅把农业这一当地的基础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百姓乐享其利,而且在工业发展上,这里的企业发展也很有当地特色——传统的精细化工形成了化肥产业链、甲醇产业链、橡胶产业链、塑料产业链、荧光增白剂产业链、医药农药产业链等6个细分产业链;纺织服装形成了原棉加工—纺纱—染纱—织布—染布—成品服装制作的产业链条;装备制造形成了以交通和运输设备为主的产业链条。这些企业,由于上马时选择对路,经营理念创新,发展眼光长远,受当前经济下滑的影响大都较小。

在临猗,老百姓生活富足,一年四季忙不停;干部做事激情四溢,与老百姓联系紧密,工作效率高。

在采访中,临猗“老百姓生活富足”、“藏富于民”的话,常常充斥在我们的耳边。临猗全县57万人,年财政收入4亿元。由此看,临猗县并不富裕。然而,占到人口82%以上的农村人口,收入并不低。以人口第三大乡角杯乡为例,该乡农民人均年收入的上报数字是8000多元,但乡党委王晋锋书记高兴地向我们透露:“实际收入都过万了。”

临猗农民收入高。临猗的农村人口,远赴外地打工的很少,即使是家门口的打工机会,他们也要挣比别人高的工钱。这源于苹果产业的稳固,适时调整发展枣、杏、桃、莲菜等产业的成功,以及高精尖工业企业的好效益。吴王村支书讲,黄河滩的3万亩莲菜,每到10月收获的时候,到对岸陕西合阳县雇人,一天70元钱就行,雇临猗人100元钱都不好找。原因在于,临猗农民有活儿干,手头不缺那点钱。

临猗干部做事有激情。正如采访时许多干部所说的“我们对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做事的脚步一刻不能停。”干部的激情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去年以来,我们已经听惯经济不景气,老百姓挣钱难,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等等的论调。然而,临猗之行,我们看到和感知到的是另一种景象。稳增长也好,促转型也罢,落实并使老百姓增加收入,实实在在地富裕起来才是硬道理。显然,临猗县已经基本做到。这是鼓舞人心的好事。

郝大为

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要做就做行业老大

做全国最大的专业生产荧光增白剂系列产品企业,是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多年来的梦想。如今,梦想不仅早已实现,且“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个位于农业大县的化工企业,究竟大到何种程度?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总资产10.86亿元,各类国内领先设备1500余(台),年产荧光增白剂3.8万吨。这些在全国同行业,无人能比。更令人瞠目的是,它的客户群体:宝洁、联合利华、高露洁、立白、纳爱斯、白猫等知名的大品牌,以及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欧美、亚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

做到行业最大,并不是青山化工最牛的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人才储备,才是爱才、惜才、重才的董事长王运科悉心打造的人才战略,才是青山化工能够做到行业旗舰的永续动力。

王运科说:“同行千家万家,赚钱的一家半家。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因此,多年来,在生产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青山化工把引进人才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来做。他说,即使人来不了,把人家的思想引来也行。足见其对人才的重视。

如今,青山化工除聘请洋专家以外,还有国内化工行业的顶尖人才,4名博士、10名硕士、20名高工、250多名大学生的人才梯队。

多年来,青山化工一直致力于环保型荧光增白剂的科研开发,如今已形成三大系列二十六个品种的荧光增白剂产品。

目前,青山化工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荧光增白剂实验室,11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有正在申报的14项专利。公司自主研制的CBS-L、5BM、卡波姆和AMS经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分别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让青山人骄傲的是,公司还牵头起草了荧光增白剂CXT的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了荧光增白剂VBL的国标和荧光增白剂BA、351、220等行业标准。

因为专业,青山化工在行业内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郝薇

山西翔宇化工有限公司科研脚步永不停歇

高耸矗立的塔楼,纵横交错的管廊,敞亮有序的厂区,忙碌往来的运输车辆;中控室电子操作屏前,操作员全神贯注;车间内设备开足马力生产……走进位于临猗县丰喜工业园区的山西翔宇化工有限公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了解,在很多企业遭受整体经济下滑冲击之时,翔宇化工却能安然无恙,订单稳定,年销售额不降反增。这是为什么?

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陈重光,一语道破天机:科技引领、自主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橡胶实验室。“在产品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下脚步;延伸以中间体RT培司研发为主的上游产业链条,是我们抵御风险的法宝;做全球轮胎企业最大、最专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是我们吸引战略合作伙伴的撒手锏;即将上马的1000吨石油裂解催化剂和10万吨不溶性硫磺等项目是未来打造橡胶助剂产业集群、年产60个亿的领跑项目。”陈重光说。

作为最专业的橡胶助剂和中间体供应商,翔宇化工所生产的4010NA(IPPD)橡胶防老剂、4020(6PPD)橡胶防老剂、RD、中间体RT培司(4-ADPA)、染料中间体吐氏酸、磺化吐氏酸…….这些拥有拗口名称的化工产品,却在业界大名鼎鼎,远销欧美、印度、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诸如德国朗盛轮胎、日本住友轮胎、中策朝阳轮胎、玲珑轮胎等国际知名产品的生产原料供应商。

除了斥巨资打造的生产线外,翔宇化工还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在北京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通过多年努力研发、积累,这里还拥有了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引领,人才支撑”是翔宇化工战略核心。从2000年项目上马至今,董事长陈永刚一直践行着这一战略构想。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郝薇

山西兵娟制衣有限公司居安思危谋转型

6月20日,山西兵娟制衣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房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拉布、剪裁、绣标花、缝制、整形熨烫……紧张有序、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

兵娟制衣副总闫耀普告诉记者,公司按订单生产,现在满负荷生产有时还做不出来。仅7月份下的订单就达18万套。

兵娟制衣是一家军服、警服、制服生产的品牌企业。自1986年创办以来,不断创新,目前已拥有16项专利技术、在服装行业声名远播。兵娟制衣是订单生产,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针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公司技术中心经常要与有关部门进行研讨,开展小模具、小工具的研发。公司副总闫耀普说:“同样一台缝纫机,研发出一个小模具,就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在研发上,每年都会有若干项成果,兵娟制衣受益匪浅。”

兵娟制衣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几年来,吸纳316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为2000名农村男女提供了务工岗位,为146名大专院校毕业生安置了工作。公司向国家上缴税款都以每年100余万元速度递增。

“因为是订单生产,所以和市场接触不多。”公司副总闫耀普说,“这是企业发展的短板。为了今后更大的发展,公司已经迈开了集团化经营的步伐。”

据了解,目前,兵娟制衣纺织厂已经开工建设,公司产业链正在逐步延长。届时,兵娟制衣除了订单生产这一大项外,将拥有自己的产品和自主品牌。

王兵娟董事长说,任何奇迹都是逼出来的。现在忙不过来,顾不上闯市场,以后就有可能吃市场的亏,必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很快,兵娟制衣生产的自主品牌的牛仔裤又将遍布全国。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郝薇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