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陈思龙:鸡棚里“绽放”别样青春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李全明 发布时间:2014/7/1 9:47:05

6月27日,记者走进孝义市高阳镇东曹养殖场,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脏乱,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而正在忙活的大学生陈思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青春、阳光、充满自信。

在两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鸡棚里,乳头式饮水系统、恒温供热系统、24小时不间断换气系统、自动化排气系统一应俱全。在鸡舍外边,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据陈思龙介绍,养殖场全部实行自动化,鸡全部是无菌饲养,不需要进入鸡棚喂养,全场员工只有25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阳镇是孝义市的第一养殖大镇,全镇共有24个A类标准化棚舍,共投资5千万元,年出栏鸡可达到500万只。

陈思龙是2010年吉林大学畜牧专业的毕业生,刚毕业时,他也对未来充满期望,但是所学专业限制了他的工作范围,最终他与孝义市大象农牧养殖集团签订协议,并被安排到高阳镇东曹村养殖场工作。

那时,对刚刚毕业的陈思龙来说,养鸡是个苦差事,每天都要围绕着他的那些“服务对象”——肉鸡转来转去。雏鸡刚进育雏房时,室内的温度要保持38OC以上。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就不能通风,因此鸡棚内的气味很让人难堪。但是,鸡舍又不能不打扫,每次他都是硬着头皮进去清扫。

“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现在想起来,我都佩服自己!”陈思龙说。

在养鸡的过程中,陈思龙不断摸索、学习养鸡技术,并运用所学知识,学着给小鸡买药、打疫苗等。如今,他已成为高阳镇养殖区域经理助理,也拿上了15万的年薪。

今年,陈思龙的工作更加繁重,目标也更加明确。他说,他想把养殖场发展成全市的名牌,从而吸引更多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回来,共同发展。

说到未来的打算,陈思龙动情地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里才是我的根,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我才觉得踏实,等把经验和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回老家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朋友致富。”

当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城市发展的时候,陈思龙却选择了回到农村。这就意味着,他选择了寂寞,也选择了吃苦。但是,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几年的坚持,如今的他,正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致富梦想。

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张世川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