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一波接一波罕见暴雨侵袭南中国,各地洪水肆虐。 每逢暴雨,城市就成一片汪洋。
一场暴雨再度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一夜之间变为“水城”,航班取消、动车停开、公交停运,城市交通几近瘫痪。每次暴雨围城之后,都会留下相似的反思,从城市排水管网老化,到排水管道的标准滞后,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下,藏着看不见的软肋。
但凡遭遇暴雨天气,平常悄无声息却又被誉为“城市良心”的排水管网,不经意间就抢到社交网络“头条”。接纳着自然雨水的它,还要面对来自公众的“口水”。
排水是维系城市“生命体”健康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要件,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但“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情况仍然严重。
近日多地发生的内涝灾害在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城市下水系统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心病。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更是官员的官品官德。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为了官员个人发展,还是为了市民的发展,排水系统修得好不好,这种看不见的“政绩工程”,最能考验官员的政绩观。
一位台湾作家曾经说过,要分辨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就看其下水道建得如何;另一位大作家雨果甚至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用这样标准来看城市,是作家独特的视角。但仔细想,其实大有道理。从城市史来看,完备的排水系统,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西方,古罗马曾以他们率先使用了输水管道而自豪,在东方的古都西安,也出土过西汉时期完整的管道排水系统。毫无疑义,这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建设现代城市,别只顾表面上的光鲜,忽视了看不见的地下文明。因为这些工程我们看不见,做得再好,平时百姓也“看”不出来。所以,修下水道,虽然也属于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但明显不如建桥修路来得实在,对于提升地方GDP和官员政绩起不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往往还花费不菲,相对而言属于“吃力不讨好”的那种。
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为了官员个人发展,还是为了市民的发展,这种看不见的“政绩工程”,最能考验官员的政绩观,希望更多的城市,能重视这些看不见的政绩工程,把“牢”补起来。有一套通畅坚固的下水道,也是一个城市持久的财富和文明的象征。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进入“2014内涝季”,大城市的“良心”准备好了吗?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