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7月3日讯(记者 张剑雯)我省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地震重点危险区学校和幼儿园的新建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以及医院的新建医疗建筑,必须采用减隔震技术。省住建厅今天下发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据了解,减隔震技术是通过增设消能部件或隔震装置,以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抗震技术。它具有减轻地震危害,大幅度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能力,避免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的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同时,在地震高烈度区采用减隔震技术还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应用价值大。
我省是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灾害重的省份之一。全省77%的国土面积属地震高烈度区,70%的产值与人口来自于强震活动区,100%的建筑需要抗震设防。全国11个地震重点危险区和5个地震值得注意地区中,我省的中北部晋冀蒙交界地区(包括大同、朔州、忻州)为重点危险区,临汾至晋陕交界地区为值得注意地区。虽然近二十年来,减隔震技术在我省部分地区已得到一些应用,但仍存在差距。对此,省住建厅要求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
为加快减隔震技术在全省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省住建厅要求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涉及减隔震技术的建设项目,在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予以优先办理;列入参加评优评奖的试点、示范工程、在同等条件下应予以优先考虑。承担减隔震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机构,应为一类建筑工程审查机构。减隔震产品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及国家有关规定。减隔震生产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负责,配合做好技术交底、检查验收、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等工作。减隔震工程业主单位不得随意改变、损坏、拆除减隔震装置或填埋、破坏减隔震构造措施。
我省将依法对减隔震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对生产不合格减隔震产品的厂家进行公示,并记入黑名单,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