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贠娟绸 贾红雨
可拧动的手指功能训练器,可加砝码、可改变角度的股四头肌训练器……这是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的运动功能治疗室。但这里的器材却是省人民医院投资的。
12月25日上午11点多,记者冒着寒风骑车赶到医院采访时,省人民医院的康复治疗师马慧萍正在为一位30多岁的王女士做理疗。
“12月5日,山西省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成立。自此,患者在我院的神经内科等四个科室看病,只需缴纳二甲医院的费用,便可享受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这既利用了我院的病床等医疗资源,为患者节约了医疗开支,又方便了患者就近就医。”该院的神经内科副主任郝羽向记者介绍说。
这就是医联体为山西带来的变化。一条让山西百姓回归理性就医的绿色通道已经打开。
组建医联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的现实选择
12月19日7点左右,小许和老公驾车来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看病时,院内已无法停车。无奈之下,她自己去找停车地儿,老公赶紧奔赴挂号的地方。轮到小许看病时,已近11点了,医生看起来已经有点疲惫了。
而一些基层医院则是另一番情形。两年前,记者的一个朋友因意外怀孕需做流产手术。她和家人快9点时来到妇产科比较强的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挂号、检查、做手术、拿药,11点多,他们就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这只是我省各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冷热不均现象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工作量加大,医疗设备甚至连停车场等都超负荷运行,但患者仍然就医时间长,甚至一号难求。另一方面,基层医院病患不足,医疗资源等不能充分利用。
“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所拥有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医疗卫生资源差别太大,由此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有限,使得其无法保障百姓的就医需求。而建立医疗联合体,为作为核心医院的各大医院与作为合作医院的各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大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等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沉下去,就可以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百姓越来越高的就医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2月25日,省人民医院医务处的冯建宏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雨后春笋,眨眼间,各大医联体就纷纷崭露头角,出现在百姓的生活中
“在对口帮扶的基础上,现在,我院已经与清徐县人民医院、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沁源县人民医院和新疆兵团农六师医院4所医院成立了医疗联合体,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冯建宏说。
今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在2014年建设10个以三甲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目前,这些计划已经成了现实。除省人民医院与4所医院成立医联体之外,山医大二院与阳曲县人民医院等37所二级医院组建了医疗联合体,省肿瘤医院与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等15所市县医院组建了医疗联合体……
“而且,我省医联体的建设情况还不止如此。”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的冀晓鹏介绍说,“这只是省卫生计生委发文组建的医联体,今年,我省还组建了其他的医联体。比如,山医大一院与太原市万柏林区中心医院、荣军医院、交城县人民医院等组建了医疗联合体。”
从提出建设到现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全省的各大医联体就如雨后春笋,纷纷崭露头角,出现在百姓的生活中。
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表示,2015年,全省三级医院将建立医疗联合体,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立县域内医疗联合体,彻底打通一条省、市、县、乡、村五级之间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渠道。
根据需求和定位,医联体内部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
12月25日上午,记者再次走进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时,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神内心内科变成了神经内科,与省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相接;住院部的病房管理更加有序。记者发现,这儿的医护人员已经改由省人民医院和这儿原有的医护人员混合组成……
变化源自于今年省人民医院与这家医院组建了医联体。在这儿,患者到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四个临床科室就医,享受的是省人民医院的专家资源和医疗服务水平。这样的合作模式,按照冯建宏的话说,就是直接派四个科室进驻,以省人民医院的管理理念,通过这四个科室感染和带动其他医技科室,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同时,让这儿的病房等医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改变其原有的技术薄弱、人员老化、经济效益差的状况。
当然,这只是我省组建的诸多医疗联合体中的一种合作模式。事实上,不仅不同的合作模式存在不同的医疗联合体之间,而且同一医疗联合体之间也因合作对象自身的需求和定位情况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合作模式。
冯建宏向记者介绍说,省人民医院从务实出发,与其他三家医院的合作模式就与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不同。其与清徐县人民医院之间的合作,采用的是直接派院长管理,普外等多科室接触,医保政策倾斜的模式;与沁源县人民医院的合作,是以远程会诊为支点,加强多科室紧密合作;与新疆兵团农六师医院这个山西省对口帮扶点的合作,则是以自身为龙头和支点,在省卫生计生委的直接领导下,整合省卫生计生委直属的优质医疗资源,对其进行帮扶。
而山医大二院采用的是将该院康复科整体下沉搬迁至阳曲县人民医院的合作模式。
此外,我省已经在运行的医联体之间,还有其他不同的如分级诊疗、技术帮扶等合作模式。
这些符合各自实际而又不同的合作模式,正在以各自的优势将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上来。
百姓开始回归理性就医,医联体的运行效果初步显现
“以后生病,我和家人一定会选择就近看病。”在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采访时,年近70岁、正准备从这儿出院的张阿姨对记者说。
她说,自己得的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张自立的老病人。前几天因为那儿人太多,入不了院,才在家人的陪同下,带着疑惑到家门口的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挂了张自立大夫的号。没想到,这儿清静,医护服务水平却和那儿一样,每天都是张大夫为她看病,身体检查是在省人民医院做的,走的是绿色通道,很快。同时,如果病情需要,还会被及时、快捷地转到省人民医院就诊,没有后顾之忧。
更重要的是,这儿的医疗费用低。原来,她在省人民医院做一次CT需600多元,这次在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同样在省人民医院做CT,一次只要300多元。同样的看病、检查,同样的服务,这次的医疗花费只是原来的60%。
无独有偶,12月26日,在省卫生计生委,记者见到了这样一份报告:2012年9月10日,省肿瘤医院与武乡县人民医院成立我省首家医疗联合体之后,从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为武乡县人民医院提供全方位帮助。目前,武乡县人民医院组建了肿瘤科,当地大夫对癌症诊疗规范化,病人已不用奔波往返于省城做化疗了,加上武乡县政府出台新农合病人通过首诊在县医院、手术在省肿瘤医院、康复在县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的政策奖励,推动了肿瘤病人的县域就诊率。两年试点工作,年肿瘤住院人数由50多人次增加到150人次,双方共完成双向转诊367人次,其中下转47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医联体为百姓带来就医方便的同时,也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还消除大病之后的后顾之忧。正是这样,百姓的就医理念开始回归理性。
责编 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