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边塞重镇,是一座煤炭资源大市,但多数县区最大的资源优势依靠的是农业。大同县域经济转型跨越,离不开农业的转型发展。为此,大同市始终把粮食产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强化农业各项保障措施,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
201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427万亩,同比增长1.02%;粮食总产量为20.96亿斤,同比增长2.19%。
“一保一省”鼓足农民种粮劲头
“有人说种粮富不起来,那不一定。种粮也能致富,俺们村就是个例子。”1月11日,浑源县东坊城乡东尾毛村党支部书记刘春对记者说,“东尾毛村共有5100多亩耕地,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000多亩,光种粮一项,村民人均就收入5614元。”
但当记者问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时,刘书记也说了一个数字,全村870口人,少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
如果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分析,种粮与其他产业以及打工相比效益偏低。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农民应该减少粮食种植,但实际上,减少的仅仅是种粮的农民,大同各地的粮食种植面积近年来还有所增加,粮食的产量也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现在我们种粮能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且种地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出大力流大汗了,我们种粮的劲头儿足,实现了多年增产!”老刘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民朋友之所以种粮的底气足,源于“一保一省”。
“保”是指中央的惠农政策和各项补贴“一竿子插到底”。2014年,大同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春季及时兑现了粮食直补资金2.58亿元,补贴面积389.35万亩,保护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省里下达杂粮补贴面积134.5万亩,1345万元补贴资金已拨至县区财政专户。
“省”即省事、省力。“外出务工不一定比种地好,这几年,俺从外出打工的10多户乡亲们那里流转耕地60亩,连片种植了玉米。现在玉米还没剥下,俺估摸每亩1000元稳收!”正代表父亲到东坊城乡政府参加“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培训会”的东尾毛村农民贺金龙说。
去年,大同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7.72万亩,比上年增加7.9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5.1%,提高了1.8个百分点。
这几年,每到玉米成熟,一辆辆大型玉米收割机便在田地里来回穿梭,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声,一排排玉米应声卷入收割机中,一会儿工夫,金灿灿的玉米一车一车被运出了庄稼地。
如今,类似玉米机械收割这样的现代化作业,在大同市已逐步铺开,不但节省了劳力,也带动了全市农机化率的提升。
“科”字当头树起农民种粮信心
“俺村就是靠科技种田富起来的,家家都有技术员。”说这话时,阳高县鳌石乡西马营村村委会主任刘义国颇有些自豪。
据了解,鳌石乡的万亩“吨粮田”建设,是大力实施大同市“百园立农”工程的具体措施之一。2014年,该乡选择鳌石、东马营、西马营、南徐四个村,发展1万亩“吨粮田”连片玉米基地。
鳌石乡是大同市实现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2014年,该市实施部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19个,惠及7个县、17个乡镇、81个村的2.81万农户,实施面积19.64万亩;实施地膜覆盖项目130万亩,同比增加8万亩,发放地膜2961吨,全市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0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395.8万亩,实施旱作农业少耕穴灌蓄水聚肥和膜下滴灌10.6万亩。
同时,大同市在春播、伏旱两个关键期要求农技服务下乡,组织开展“转作风接地气服务三农活动月”、百名干部帮园区、百名专家送科技、百名党员进村社等活动,由市农委领导带队,组成9个组包县区帮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情、促春播,全程指导农民强化田间管理,落实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从“虫口夺粮”,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队35支,下拨杀虫剂、杀菌剂35吨,防治病虫害1028万亩次,达到应防治面积的86%,挽回粮食损失2.58亿斤。
“在耕作上,我试行秸秆还田,既疏松了土壤,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降低了种粮成本;在田间管理上,着重抓好除草和水分管理两道关,引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选用永玉3号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抗逆性强,病害少,产量高,产出的玉米品质好。”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村青年农民张海军是科学种粮的领军人,如今,他经营土地达2900多亩,平均亩产860多公斤,家庭种植纯收入160多万元,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
“名优品牌”实现农民种粮致富梦
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的大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多坡广,小气候多样,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我国典型的高寒杂粮生产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名优杂粮品种,被誉为全国著名的“优质杂粮之乡”。
广灵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肥沃的土壤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生产出了远近闻名的“东方亮”小米,该米色泽金黄、口感甜润,从明代即尊为贡米,民间一直存在“南有‘沁州黄’,北有‘东方亮’”之说。
然而,这么好的品牌,多年来一直没有做大。究其原因,是品牌意识淡薄,生产规模小,粗放式经营,从事“东方亮”小米加工销售的企业多达20余家,但大多是小打小闹。
为改变这一状况,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支持下,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0万元,对原县青年小米加工厂进行重组,建立了现代化的育种、种植及加工基地,建起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
如今,“东方亮”小米先后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广灵小米”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白镜是天镇县三十里铺乡白小山村的一个种粮大户,每年经营粮田50多亩,其中种植小杂粮40多亩,仅小杂粮年均纯收入就达六七万元。他自己购买了各种农业机械,夫妻两人不再从事其他行业,而是专心种粮。“在当地,周围村民还都羡慕俺当初选择了规模种小杂粮呐!”白镜对记者说。
当代人追求“吃绿”、“吃粗”,而小杂粮正好适应了当今人的消费需求。阳高县东小村镇东营村农民陈德应老汉说:“种杂粮省人工、省投入,产下又好卖,庄户人越种越有劲头!俺每年种20多亩绿豆,30多亩谷子。”
记者获悉,2014年,该市小杂粮获得了大丰收,播种面积达183.02万亩,产量达4.35亿斤。苦荞、绿豆等60多种杂粮产品,出口意大利、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