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运城盐湖区以产业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杨永生 发布时间:2015/2/2 9:38:27

近日,盐湖区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北新(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新绿色小镇项目落户当地文化产业园区。该项目投资20亿元,采用轻钢结构体系,配套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节能环保、居住舒适的高品质房屋,打造运城首个人文生态社区,树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标杆。

这是盐湖区在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中,实践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所取得的一项具体成果。

围绕产业发展格局,依靠产业支撑,实现农民向产业融入,农村向城镇嬗变,是盐湖区委、区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

依托产业园区改造——

村庄变小区 农民变市民

要实现城镇化,就必须依靠产业支撑,用产业推动人口聚集,人才聚集,提升城市的吸附能力和接纳能力。为此,盐湖区早在规划盐湖工业园、盐湖文化产业园等五大现代产业平台时,就融合了“产城一体”的理念,突出园区化发展、社区化管理。

曹允村位于盐湖文化产业园和盐湖工业园范围内,全村2800口人,村庄占地650亩。随着盐湖文化产业园和盐湖工业园的发展,全村的土地几乎全部被两个园区征收,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已经转变。对此,区政府适时启动了曹允村社区化改造工程。目前,已有300余户村民完成了搬迁,年内还将有2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

据了解,盐湖区正在对五大产业平台内的58个村庄进行社区化改造规划,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施。这些村庄依托各个产业平台的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利用产业园区给农民的补偿和扶持政策,使农民享受园区的保障性和福利性收入;利用企业的进入和人才的聚集提升村庄占地的土地价值和房产价值,通过出租置换后多余的房屋以及置换的门面房,形成资产性收入;通过每年政府给予的分年度补偿金,形成农民的土地收益。这几项收入使得农民在从院落进楼房的同时,实现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收入方式、居住环境、保障体系的一并转变。

开发旅游观光景点——

村庄变景点 能人变老板

盐湖区按照“体验式农业、度假式农村、服务型农民”的新三农模式,对城市近郊以及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线路上的村庄进行定位性规划。对适合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农村,进行筛选和规划,初步把桃花洞、王马、李家坟、董家庄、东郭村等中心城市半小时生活圈内的村庄作为试点规划开发。

对这类村庄结合各自不同的区位,进行产业定位,植入旅游概念。一方面打造度假居住型农村,体现晋南民居特色,体验乡土农家生活,利用房屋院落出租、土地分块出租吸纳“新村民”入驻,让农民通过服务和租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在旅游线路和交通便利的村庄,通过街道改造、房屋改造、设施配套,整合晋南特色小吃、地方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吃喝玩、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景点,让本地村民成为店铺经营者、服务提供者。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村貌变美丽 生活变方式

现在盐湖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以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这些村庄分布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非园区区域。这些村庄的土地大多为基本农田,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位,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农民收入相对较高。但由于远离市政基础设施,再加上从事农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合村并居、农民上楼条件尚不成熟。

对于这些纯农业村庄,盐湖区在人居环境改造上下功夫,捆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叠加财政投入,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危旧房屋改造,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缩小与城市居民生活的差距。

在产业支撑方面,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使土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转移,让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市、向园区、向城镇转移,或从事服务业或成为产业工人;二是对王范乡刘村庄一带的韭菜、泓芝驿镇王过村一带的酥梨、陶村镇一带的油桃、葡萄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引导农民扩大规模,集约经营,逐步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三是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融合观光、科普、休闲、体验等旅游元素,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让一部分农民成为休闲旅游的服务者,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复垦——

山村变山地 贫穷变富裕

上郭乡的山门村,户籍人口180人,为了孩子上学,为了在外打工,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全部外出,常年居住在村里的人口不足50人,年龄最小的70岁。这种现象在南山与北山一带相当普遍,这些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收入低。

对于这些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庄,盐湖区将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土地流转、村庄复垦等一系列措施,引导村民向中心镇或城市转移聚集,从根本上实现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目前,已和位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舜德佳园小区”开发商协商,通过政府政策优惠、开发商让利的办法,对山门村搬迁村民购房优惠到一平方米1500元左右,再叠加村民腾出院基政府给的补贴,降低村民搬迁成本;园区出台政策为迁入的村民,提供就业创业优惠条件,赢得了山门村村民的响应。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当中。试点取得经验后,将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向类似村庄推广。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通讯员 杨建斌 实习生 郝梓倩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