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正处于特殊时期,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总目标,明确了实施“六大发展”的新战略,提出了“六权治本”、“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关键时刻,国有企业能否率先适应新常态,能否率先推进“六大发展”,直接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事业能否持续健康推进,直接体现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和公众形象。
正因如此,在2月2日举行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国资委主任朱晓明表示,今年我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总体要求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大力强化改革创新、管理提升,深入推进依法治企、依法监督,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全力推进“六大发展”,全面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开创山西弊革风清、富民强省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朱晓明表示,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深化改革上要有大突破。我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国有企业广泛分布于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国有股一股独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业办社会等问题普遍存在,企业内部管理、政策依赖、资源依赖等问题比较突出。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开放不足、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繁重。因此,我省必须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为指针,奔着问题推进改革,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在创新驱动上要有大突破。创新,体现在国资国企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其中,科技创新不足,是当前制约我省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短板,目前还没有一家省属企业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些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不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我省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要素分配和激励机制,自主攻关一批关键性核心技术工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转型升级上要有大突破。朱晓明表示,适应经济新常态,关键是把握经济规律,做好加减乘除,推进转型升级。要扩大增长点、积极做加法,重点推动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抓住有利时机承接产业转移,拓展省外市场、海外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要转化拖累点,主动做减法,坚持去产能紧平衡的原则,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清理低效无效资产,积极盘活存量,全力减亏止亏、扭亏脱困。要抓好关键点、全力做乘法,以投资一举求多效,打造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盈利业务和特色优势项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以开放一优带百通,以产业链为轴,在资源开发、项目发展、科技创新上开放合作,兼并重组。要稳控风险点,努力做除法,防范行业风险、资金风险、安全风险、稳定风险,防范干部懈怠和不作为的风险,把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通过加减乘除,加快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良性发展的持久动能。
在六权治本上要有大突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强调,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通过“六权治本”,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国资系统要在“六权治本”上率先探索、先行突破,当前最关键的是要针对掌握权力的重点对象、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抓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的制定和推行。
在反腐倡廉上要有大突破。2014年以来,我省发生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情节之恶劣、涉及领域之广、涉案干部之众、查处层级之高,令人震惊,发人深省。国有企业也是重灾区,多名原省属企业一把手被调查,严重损害了国企形象,阻碍了企业发展。腐败不除、正气不扬,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就没有希望,就有负于党的重托和国企使命。省委、省政府已经把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放到全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高度深入谋划、全力推动,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切实有效的举措和行动,出重拳、下猛药、用重典,做到惩治腐败不犹豫、落实责任不松劲、狠抓作风不放松、严肃党纪不含糊、创新机制不动摇,强力整肃不正之气,着力净化企业风气,为营造企业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促进全省弊革风清、浴火重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