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又一位居民给咱们发消息了!”2月3日,在小店区康宁街社区,坐在电脑前的李倩倩兴奋不已,这已经是自她负责社区微信平台以来收到的第十九条信息了。她大声读了起来,“感谢你们每日发布和大家息息相关的生活信息,我很受用,和老伴经常关注咱们社区的动态,有感兴趣的活动就积极参加。希望社区今后能再多搞些活动,把大家都调动起来,那才叫一个好呢。”
这条信息被工作人员记录在了社区民情日记上,和其他渠道汇总来的信息一样,成为了社区不断提高服务品质的动力。如今,名为“幸福康宁”的微信订阅号已被纳入社区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及时发布社区最新动态、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以及办事指南等内容,工作人员在线答复居民的问题。和传统的登门拜访、随机访谈等比起来,新媒介吸引来了年轻群体的关注,采纳的建议与意见更加新颖、丰富。
2014年12月,“幸福康宁”收到了一位居民的留言:“我想给孩子办理医保,可是我不想为此耽误工作时间,可等我周末休息了,社区也休息了。一直都对不上时间,愁死了。”类似这样的上班族存在的办事难问题时常存在。他们的作息时间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样,他们在上班社区也在上班,社区下班了他们才下班,如果家里有事要找社区办,就得向工作单位请假,往往是一件事得跑好几趟,既影响了工作,又消耗了精力。“我们社区的上班族所占比重可不小,如此普遍的问题怎能不想着积极解决呢?”康宁街社区主任张晓英如是说,就在收到居民反馈信息的第二天,社区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讨论解决方案。
于是,“周末一小时制”诞生了。新办法刚刚推出几天,就受到居民点赞热捧。几乎每周都有居民在“周末一小时”到社区办理业务或电话预约服务。
本报记者 王波 通讯员 高锦华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