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晋善晋美晋味道,味到深处就是家。8月20日,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味道,从山西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中缓缓飘出,弥漫扩散。这种生活的味道,来源于广袤的黄土大地,又传给了勤劳的三晋儿女。雁门关外,黄河岸边,五台山上,尧舜故里,一部满载着记忆情怀,充满着家园气氛,有着深深山西烙印的大型特别节目《介休绵山·晋善晋美晋味道》,从每晚8:45和观众见面的那一刻起,马上俘虏了每一个人的心。
条条短信 发出想家的味道
离节目开播还有近一周的时间,公共新闻频道节目组的短信平台上就已经开始滚动热心观众发来的短信了。节目组工作人员甚至都来不及刷新页面,一条条短信就已经呈现在眼前,目不暇接。
这些短信,有的言简意赅,直接上书家乡美食;有的情深意切,期待之情溢于言表。这些短信,让节目组工作人员广开思维的同时,也让他们身上多了一层压力:观众这样期待这部作品,她到底能不能让观众满意呢?
答案在8月20日晚8:45揭晓。短短一个小时,近七十条短信纷纷袭来,让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有了“开门红”,自然水涨船高。观众的参与热情一旦被点燃,就如星火燎原,节目播出四天,收到短信三百多条,潮水般的好评,见证了这部大型节目的魅力所在。
发短信的时间,有凌晨00:23发的,也有中午12:35发的。当然,更多的还是集中在节目播出的时间段,尤其是每晚8:45首播的时候,更是短信不断,短信的内容更是精彩纷呈。有的人直截了当地写出自己喜欢的美食,如闻喜花馍、羊肉萝卜、牛肉丸子面、潞城甩饼等。有的则强力推荐自己喜欢的美食搭配,如高平十大碗、洪洞重八席等。有的直接对美食进行点评,手机尾号为1958的晋城观众说:“羊肉萝卜,真是太好吃了,一定要去一趟运城,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有的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手机尾号为4244的临汾观众说:“作为一名临汾人,一直都不知道原来临汾有这么多美食,看了节目我身为一名临汾人感到非常自豪!”有的更是唤起了儿时的记忆,手机尾号为1814的太原观众说:“仿佛回到了故里,嗅到了家乡的味道。”有的则心已经回到了家里,手机尾号为1814的阳泉观众说:“我家在阳泉,最喜欢妈妈做的酸菜抿圪抖,呲溜呲溜进到口里,是浓浓家的味道!”还有的对节目本身进行了点评,手机尾号为5686的大同观众说:“我已经期待这个节目好久了,今天终于播了,从片头到节目形式真是不错啊!”各种各样,抒发着各色情感的短信,是电视机前观众的话语,更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回应。
更值得一提的是,《介休绵山·晋善晋美晋味道》除了每晚8:45在山西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首播之外,错过播出时间的观众还可以在山西视听网上看到节目视频。一位在京闯荡的洪洞人在山西视听网看到自己家乡的美食,节目还未开始之前就发了短信:“洪洞名吃枣糕米、饽糕、蘸片子都是让人垂涎欲滴、回味不绝的美食,是山西饮食中最具传统特色的!”
句句微博 写下思乡的情怀
除了短信支持,《介休绵山·晋善晋美晋味道》在微博上更是热翻了天。便捷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自这部大型特别节目的官方微博 “山西公共·晋味道”开通以来,第一手的消息发布、精彩的幕后花絮、节目组的录制感受等,就在网络中传播开来。转发、评论,网友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太原的一位教师高建军,本身是个美食爱好者,尤其是对山西美食情有独钟。每天晚上吃完饭,他都会打开电视和电脑,早早调到山西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等着《介休绵山·晋善晋美晋味道》的开播。第一天运城的美食播完后,他就对运城花馍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微博上写到:“什么时候一定要去运城亲自看一看,尝一尝,如果有做得好看的还要想办法带回来!”他的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几个人的回应。网友“嫣然”马上回复他“运城花馍都很漂亮,口感也劲道,这个可以吃!”他的好友ruochasu1980则向他发出了号召“你是不是看《晋善晋美晋味道》了?话不多说,走哇!”当晚,他又在微博上了“山西公共·晋味道”:“九月份我一定要去一趟!”
人在上海,但是看到家乡的美食,依然难以自已。“倔强的自由周周”微博表示:“最爱吃家乡的油泼面,简单又好吃,想起从前饿了让妈妈现做的油泼面,辣辣的,烫烫的口感,真是不错。现在人在上海,很难吃到正宗地道的油泼面,前些日子找到一家,总算让我又尝到了家乡的油泼面!的确好味道啊!感谢‘晋味道’,让我想起了家的感觉!”而就在几分钟后,这条微博被他的朋友这样评论:“有时间带上我去吧!让我这个上海人也体会一下你家的油泼面!”
节目组工作人员对微博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自节目开播以来,“山西公共·晋味道”总共发出206条微博,被热心网友转发536次,受到网友评论853条。热情洋溢的回复,常常让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负责临汾、运城区域的记者兰慧,在运城、临汾的节目播出过后,急忙上网和网友互动交流,一位叫“燕飞河东”的网友的回复“这下子我们运城的美食能让全国人都看到啦”让她备感欣慰。网友“蔺磊”一句“向各位工作人员致敬,感谢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又让她深深感动,而网友“一个人的夜晚”的微博“加油,加油哦!一定要让咱们山西的小吃走向全国”更让她感受到了观众的期待。当晚,她在自己的微博里这样写道:“山西美食美名扬,让山西的美食发扬光大,让山西的味道永伴身旁,我们还要再努力!”
亲身体验 践行“走转改”的收获
“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这是《人民日报》一位记者的话。如果不俯下身子,是不会有好的新闻作品。《介休绵山·晋善晋美晋味道》能取得收视率比平常时间段高3倍、最高峰值达到5倍这样的骄人成绩,不能不说是和公共新闻频道节目组深入百姓、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息息相关。这部特别节目,就是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最好体现。
今年7月10日,省委书记袁纯清来到山西广播电视台视察时,特别提到“从新闻的角度看,要多发现鲜活的典型和案例,新闻宣传更应该增加立体感”,“要多一点社会新闻、基层新闻,多一点群众性的新闻”。因此,山西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许凌云决定,这部特别节目应该将美食的元素、文化的元素和娱乐的元素紧密结合,力求风格雅俗共赏,生动鲜活,接地气,贴民生。她要求节目编导们,要带着对百姓的真切理解和深厚感情,深入一线,去掉骄娇二气,拍出“从舌尖滑落到心里的味道”,用内容来赋予晋善晋美的内涵。
于是,公共新闻频道《介休绵山·晋善晋美晋味道》节目组出发了。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感情,对饕餮美食的向往,他们不辞辛苦,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节目的制作。7月23日晚,负责吕梁市的节目组到达柳林,7月24日一大早,他们就开始一家一家地寻找最为适合的“柳林碗团”。一直找到晚上十二点,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虽然已经很晚了,但是他们并没有休息,想方设法和美食当家人取得联系,商量拍摄事宜。第二天凌晨一点,他们就提前联系美食当家人,从当家人三点开始做柳林碗团起,一直拍摄到早上七八点,没有遗漏丝毫细节。节目组外景主持人刘娜还亲身参与了其中的几个步骤。柳林碗团制作中,有一项是要把蒸成糊状的碗团趁热搅开。看似很简单,但是已经蒸了很长时间的碗团,本身从锅上拿下来就是一个考验,更何况蒸汽滚滚,实际温度要高得多。但是即使下厨经验并不丰富,刘娜依然坚持完成了这一步骤。在她印象中,柳林碗团看起来并不起眼,加上辣椒油,就是一样小吃,但是亲身体验后才发现,几口下肚的美味,背后却埋藏着辛勤的汗水。制作一天的小吃并不难,一下子坚持几十年做碗团,而且还能做到口碑俱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负责拍摄特别节目——“山西面食”的编导张晓东。7月24日到达沁源后,为了寻找当地有名的面食“饸饹面”的食具“饸饹床子”,他冒着下暴雨道路已被冲毁的危险,瓢泼大雨中硬是在灵空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找到了最原始的木制食具。拍摄间歇时,他也亲自体验了在饸饹床子上“压饸饹”。在一下一下的“压饸饹”中,他不禁产生了一个时空的穿越感,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在家中的感觉,埋在心底的记忆被一点一滴地勾了出来。
正是有了这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有了《介休绵山·晋善晋美晋味道》的播出,才有了家家户户守在山西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的情景,才有了短信、微博的好评如潮。美食的刺激,乡情的温暖,山西的味道,正如山西省烹饪协会顾问曲勇所言,让更多人看到山西的美食,怎能不让他了解山西,热爱山西呢!
本报记者 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