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交通

关于高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人民网 作者:黄启先 焦芳 发布时间:2014/10/11 15:55:59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道路不断延伸,农村机动车和驾驶员持续快速增长,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农村道路安全设施缺失,加上农民驾驶员朋友交通法规的淡薄,导致农村交通事故居高不下。怎样规范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是交警部门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密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公路通车里程长,通行条件差。目前高密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但通车公路等级低,60%的乡村道路不具备客运通行条件,同时,随着老旧公路的日益增多,一些县乡道长期管养不到位,导致一些地方的公路破烂不堪,车辆很难通行。

道路因陋就简,安全隐患多。乡村道路特别是“村村通”没有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大多因陋就简、路窄弯急,硬化的水泥路面宽的有4米,窄的仅有2。5米,道路狭窄,会车很困难。而有的村民在建房选址时,更青睐于公路两旁,不注重与公路的安全距离,甚至占用公路道路晒粮打场,由此形成难以消除的安全隐患。

安全设施不全,标志标牌短缺。据调查,全市乡道基本上没有指示、警示、限速标志和防护设施,“村村通”公路更不用说,基本上没有交通安全配套设施,险要路段没有警示牌、减速带,更没有防护设施、管养资金和管养人员。

  交通安全观念薄弱、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因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不遵守交通法规,农民群众随意行车走路现象十分普遍;因客运交通在农村地区严重滞后,群众随意搭乘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等非客运车随处可见;因受经济利益驱动,驾驶人不能充分认识交通违法的后果和危害,利用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三轮摩托车和拖拉机非法载人、非法从事客运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摩托车、电动车成为农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事故发生的重灾区,不少摩托车、电动车驾驶员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无牌、无证、无保险、男女老少齐上阵;加上摩托车、电动车稳定性差,一遇突发情况处置不当就会发生事故。据统计,全市涉摩、涉电动车交通事故占事故总量的70%以上。

交警力量薄弱,管理任务艰巨。高密交警大队目前有民警80余人、交通协管员200余人。全大队设五个交警中队,其中农村中队四个,每个交警中队平时要做好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事故处理、车辆与驾驶员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各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外,还担负着各类大型活动及各级领导来道视察调研的道路交通安全警卫任务等大量非警务活动,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直接影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二、对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完善组织机构,确保管理到位。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覆盖”的原则,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责任包保体系,即,公安交警部门包国、省道和城区主干道交通秩序管理及重点车辆及其驾驶人的管理;农机监理部门包拖拉机及其驾驶人的管理;交通运输、公路等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包相关道路管养和隐患的治理;交通运管部门负责汽车客运站的监督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包学校、学生用车的管理;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车辆、驾驶员户籍化管理责任机制,确保车辆上路安全。

  创新管理方式,确保安全出行。一是推行派出协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通过在乡镇派出所组建交警中队履行部分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缓解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乏力的突出问题。二是推行农村微型客车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即实行 “五统一”:统一微型客车营运准入条件、统一检测、统一安排线路、统一驾驶人培训教育、统一车辆标识,同时根据农村客流特点,推行“一片一公司”、“一线一公司”,实行客运线路冷热搭配,捆绑经营,确保农村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要求农村客运经营者按规定落实承运人责任险等各种保险,提高农村客运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广大农村地区因道路等级低,不能通中型客车,运用微型客车营运解决群众出行难、出行不安全的问题。

  搭上 “快班车”,完善激励机制。要搭上新农村建设”快班车”,建立和完善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机制和体制。首先要进一步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村客运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村客运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和社会事务,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其次,要进一步修建改建县乡道路,发展农村客运。尽快完善道路基础设施,逐步提高公路等级,使主要县乡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水平。对达到等外路的农民自筹修的通车路给予每公里适当的补贴。尝试制定等外路班线通行最低技术标准制度,为开通县乡公路客运班线提供条件。

  建立防范体系,遏制重大事故。要创新建立一套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点到面的立体防范网络,全方位扼住事故的咽喉,才能起到有效遏制交通事故的作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重点厘清重特大交通事故防控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二是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安监、交通、农机、公安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让各部门时刻绷紧交通安全这根弦。三是要广泛参与,全社会动员。要继续以“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契机,深入开展“五进”宣传活动,带动全社会各行各业人民广泛参与进来,将各种机动车辆、各种道路、各种社会群体囊括起来,培养文明意识,灌输安全观念,推进人、车、路的和谐发展。四是交警部门要多采用科技手段,对路面进行全方位监控,发现苗头快速做出反应。对客运公司直接介入他们的GPS监控,直接从其监控平台采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乱停乱揽的信息作为处罚依据;建立有奖举报网络,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积极举报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推行复合型警务模式,交警部门与其他警种一起在国省道重要路口和城区街头设立警务站,近距离防控事故、处理事故,并应向农村延伸,让防控事故网络覆盖更多的区域,扩大防控范围;重点控制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做到:治超必严、治酒必重、治疲必真、治快必恨,以严厉的手段震慑潜在的交通违法行为。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安全意识。一要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开展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每个乡镇的赶集日。采取标语、传单、展板、挂图、宣传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二要充分发挥好“学校阵地”的宣传作用。学校要有计划地开设交通安全知识课,以学校为宣传阵地,将中、小学生聘请为交通安全宣义务传员,让他们掌握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并通过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传播给亲朋好友,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推动作用。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宣传。制作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图片、卡通片和交通事故警示片进行播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要积极发展壮大农村交通安全宣传队伍。聘请一批有一定文化和影响力的村干部和“知名”人士为交通安全义务宣传员,委托他们定期出墙报、黑版报,发放交通宣传资料,编写交通安全歌谣,组织开展各种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四是充分利用好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合作。在制作各种宣传品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由企业出资,以企业冠名、挂名等方式,印制宣传品,宣传了交通安全知识,也宣传了企业;与媒体合作。做到电视有交通安全栏目,报纸有交通安全专版,电台有交通安全节目。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