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交通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调查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刘诗平 樊曦 齐中熙 发布时间:2015/1/26 9:42:34

很难有人想到,这一切就在短短10年间发生——

从无到有,从备受争议到大力推广,10年间,中国高铁列车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呼啸而来,改变中国,震撼世界。

高铁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发展是否过快?它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又折射出了一个怎样的中国?

“真的是天翻地覆”

“有了高铁,今年要多回几趟家,多看看老人和孩子。”贵州技工潘金奎满怀欣喜。

潘金奎的欣喜来自贵广高铁开通。在广东三水打工的他,每年回家路上都十分不易。

贵广高铁开通前,从贵阳到广州有两条通道:一条经过湖南,全程1560公里;另一条经过广西,全程1440公里,都要走20多个小时。

“现在,坐高铁从广州回贵阳,4个小时就到了。”潘金奎说。

贵广高铁是几条最新开通的高铁之一。2014年底,中西部地区迎来“高铁季”,沪昆高铁杭州至南昌段和长沙至怀化段、贵广、南广、兰新、成绵乐等高铁相继开通。

速度是交通运输之魂。以速度取胜的高铁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中国交通运输版图,并成为国际铁路界的“明星”。

截至201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6万公里,超过全世界高铁总运营里程的一半。高铁已连接28个省份。

“中国是一个最需要优先发展铁路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人口流动频繁,对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铁路需求巨大。当铁路成为运输‘瓶颈’亟待发展时,高铁于是走上了前台。”交通运输专家谷中原说。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新建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形成以“四纵四横”高铁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

发展高铁上升为国家意志,高铁建设拉开帷幕。短短十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筑起了高速铁路网。

“去年底,京广、沪昆两大高铁干线交汇,形成的运能不可估量。随着高铁网络完善,需求会继续增长。”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营运部副主任黄欣说。

这意味着,高铁运营里程不仅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也将进一步成为铁路客运的主力军。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迈向高铁社会,高铁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将日益显著。

“理性看待‘中国速度’”

高铁的“中国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人就为高铁到来,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管理上的科学高效和一支能打硬仗的筑路铁军,可谓高铁快速崛起的法宝。”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再秋说。

中国南车首席技术专家丁叁叁认为,就供给而言,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以及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从需求来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同时,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为高铁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然而,高铁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人们在享受“高铁红利”的同时,也在讨论着发展的一些重要话题,其中“高铁究竟跑多快最科学”便是一例。

“既然设计时速是350公里,最高试验时速超过486公里,安全冗余是足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刘友梅说。

也有人认为,就京沪高铁而言,虽然没必要全线跑350公里时速,但枣庄到蚌埠间等一些线路较好的区段完全可行。这样,4小时10分钟左右就可以从北京抵达上海。

而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教授孙章认为,目前300公里时速符合高铁运行的经济性,如果提速将会提高运营成本,加快列车损耗,因此保持目前的时速是合理的。

列车时速该快须快,该慢同样要慢。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城际铁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速度。

同济大学运输管理工程系教授徐瑞华认为,城际铁路与高铁干线功能不同,用于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一般来说,速度目标值应与高铁不同,时速160-200公里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化、城镇化需求。

“应该理性看待‘中国速度’。时至今日,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高铁的发展是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发展。”蒋再秋说。

“高铁让中国变小”

当年,铁路在中国兴起时,出现了一批“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石家庄就是其中代表。如今随着高铁兴起,一批城市的面貌同样在发生改变。

如果说,京沪高铁像条金丝带把沿线珍珠一颗颗串起。那么,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则把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经济圈等南北五大经济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沿线28个城市进入8小时经济圈。

在乌鲁木齐高铁新区,一座座高楼正在拔地而起。可口可乐、大众等18家全球500强企业已在这里落户。

“以前根本想象不到,有一天,遥远的大西北也和中东部一样,共享高铁时代发展的机遇。”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说,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注入活力,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互动与合作。

青岛市南车四方所在的“动车小镇”,高铁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效应”已经显现。在南车四方周围,有100多家配套供应商。在全国,有500多家配套厂商,年拉动产值近千亿元。

“高铁装备的高标准,对提升传统工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研发、系统集成能力及制造水平,都有着积极作用。”刘友梅说。

高铁的巨大辐射作用,已经让各地重新认识到高铁的价值。高铁开通被沿线地区看作发展命运转变的契机,围绕高铁走向和设站的“争路运动”时有上演。

“高铁让中国变小,让人们生活圈扩大。异地工作、异地消费、异地置业,都成为可能。由于速度快,只要通了高铁的地方,外出旅游说走就走了。高铁像魔术师一样,悄然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曾参加“华东五市高铁五日游”的北京市民王杰说。

与王杰一样,因高铁而认为“中国变小了”的,还有英国《金融时报》的卡洛琳·艾登。艾登在讲述去年5月从北京到桂林的高铁旅行时写道:新建高铁线路在不断改变中国的旅游版图,不断催生新的旅游线路,昔日背包客需费时几个月完成的旅游目的地,如今变得异常快捷方便。

当艾登乘高铁从北京轻松抵达桂林站后,“突然间,感觉中国真成了‘小’国家”。

“当中国大地被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连起来时,中国人在经济和社会,乃至私人活动的空间、时间等基本概念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原来由于距离远而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由于高铁成为可能,这将极大地刺激中国人的想象力。假以时日,这种想象力将会转变成伟大的创造力。”西南交通大学高铁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柏说。

“创新能力还得靠自己”

2015年初,冰城哈尔滨。

一列CRH5A型高速列车正在进行“30万公里正线运营考核”:起步、加速、通过弯道……身姿矫健平稳。

这条贴地飞行的“巨龙”,对中国高铁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为它装载的最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百分之百中国造。

“牵引电传动系统是‘高铁之心’,列车的动力之源;网络控制系统则是‘高铁之脑’,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负责带队研发的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常振臣说。

两大系统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将大大提升中国高铁列车的核心创造能力。

“核心技术买不来,创新能力还得靠自己!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常振臣说。

高速动车组是各种尖端技术的高度集成,涉及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等9大关键技术及10项配套技术,共有5万多个零部件。各项技术、各个部件的协同运行,才能保障列车跑出高速。

中国大地上奔跑的高速动车组中,有一款就是以速度命名——380,这是一个堪比起飞速度的数字。

奔驰在京沪高铁上的CRH380A,来自南车四方。如今,CRH380A已累计运行约1.9亿公里,每百万公里的故障率不到0.5件,远低于1.3件的国际通行指标。

作为庞大高新技术的集合体,高速动车组的安全平稳,只是高铁“安全链”中的一环,线路建设、运营调度系统、通信和网络系统、机械、材料,都需要相互配合。

常坐郑西高铁的人可能很难注意到,列车行进的地区是湿陷性黄土区,放杯水在窗台上几乎没有晃动。

“高铁建设最怕线路不均匀沉降。”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许克亮说,设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铁线路,其地基终生沉降不得超过15毫米。

在郑西高铁华山北站和临潼东站间,湿陷性黄土厚度达2-3米。为防沉降,施工者每隔5米打下一根50米的地下桩,上铺没有接缝的钢筋混凝土板,相当于把铁路“铆”在大地上,确保了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

中国已经建成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地形的高铁:既有经过零下40度高寒地带的哈大高铁,也有穿越台风频发环境的海南环岛高铁;既有经过“大风区”和戈壁沙漠的兰新高铁,也有隧道长度超过总长度一半、有“超级高速地铁”之称的贵广高铁。这些覆盖各种地质和气候条件的高铁,为世界高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家铁路局近日发布《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标志着中国高铁设计标准体系日臻成熟。

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从赶超到领跑,中国高铁演绎了自主创新、快速超越的高铁自信。

“中国高铁列车6年内就跑到了世界第一速,这在于群策群力。仅研制380A,就有50多家企业、330多个科研院所参与,近60名院士、500多名教授、近万名科研企业研发人员贡献智慧。”南车四方总工程师梁建英说。

“中国高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打破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打造出了高铁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高铁自信正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具体体现。”康熊说。

高铁的创新和实践,对飞机制造、船舶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行业,同样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高铁崛起昭示人们:凭借世界独一无二的庞大市场,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技术资源,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增强创新自信,就能够更快地追赶甚至超越世界水平。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