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论坛

试论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刘 纬 发布时间:2016/10/18 15:45:50

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贴近性、平民化的特点,一时之间成为各大媒体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但当前民生新闻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偏于琐碎,局限于家长里短的话题;意义偏于浅薄,缺乏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透视;格调偏于媚俗,出现猎奇、低俗的倾向;心态偏于浮躁,过于强调卖点。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电视媒体而言,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成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拓宽民生新闻的内容。民生新闻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老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但民生新闻的内容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日常小事,还应当开拓更广阔的内容空间。新华社曾经播发的《12道民生考题待解》,总结了民生新闻的12大主要内容,基本上能涵盖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它们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以小见大,在老百姓身边小事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上做好民生新闻的文章。浑源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民生新闻节目《今日聚焦》,就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能以小见大的报道上,从劳动就业到教育收费再到食品安全,一段时间重点关注一个话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探索适合民生特点的报道视角。目前许多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反映农村民生题材的相对较少。电视民生新闻应定义更宽泛,不仅要有城市民生新闻,更要有广大农村的民生话题,而且在“三农报道”上,不仅要有农业增收、环境改善等正面的消息,而且要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农民的困惑和疾苦上。在揭露社会弊端、展示社会矛盾中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为政府献策,为百姓解忧。遇到在基本农田保护地上建房、野蛮违法征地、伪劣种子让农民失收等题材时,勇于报道,通过揭露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问题解决,彰显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民生新闻中,记者应退隐幕后,让被报道对象走上前台,成为主角。同时,记者只有具人文关怀才能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来反映百姓疾苦。

三、转变报道方式,多用老百姓的话语来写。“老百姓话语”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老百姓在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利用电视声像结合的优势,多出老百姓的声音;三是在报道中不拘一格,采用老百姓所熟悉的写法。

民生新闻要强化现场意识。记者要亲身参与到事件的过程中去,成为贯穿事件过程的脉络,将采访过程的原生态呈现给受众,在电视报道中要充分运用同期声、现场声,增强“我在现场”的感觉。

四、注重互动和反馈,促进民生新闻良性发展。民生新闻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是民生节目获得听众好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电视民生新闻日常采用的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留言等多种畅通渠道,就极大提升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促进了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五、发挥民生新闻的沟通协调作用。民生新闻不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民生新闻要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使普通公众不再局限于小群体的普通议论,而是通过正规渠道向社会大众及政府发布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民生新闻也会通过政策解读、舆论监督、扶正祛邪等内容的报道,把公众、媒体、政府的关系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政府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新闻依托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以及极易被受众接受并口耳相传的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现出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些社会矛盾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消化和解决了,老百姓的气顺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作者单位:浑源广播电视台)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