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论坛

纪录片《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分析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李晓鹏 发布时间:2016/10/18 15:47:12

随着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电视纪录片在展现国家民俗形态,弘扬民族文化,成为国家形象的“宣传片”,它的媒体意义愈来愈明显。由王冲霄执导的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通过对近60位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以茶的种类、历史、制作等角度呈现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纪录片不单是淳朴细腻的电视画面展示丰富多彩的食材及加工做法,更是从其文化内涵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价值、社会民族认同等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

一、“符号”隐喻的艺术手法

文化认同是继承一种遗产和一段历史,或者承认创造这些的需要,通过隐喻性的符号特征,表现内容与精髓。除了以口语和文字为主的语言符号,以表情和动作为基础的非语言符号在片中也以艺术化的方式存在,这种非语言的符号象征,绝大部分是可以被影响和改变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意义的变化都可能使文化表征符号发生嬗变的迹象。

纪录片以真实客观的纪实特性夹杂着社会更迭和历史变迁的内容,人们可以在纪录片多样的内容中找到特定的时代烙印、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片中跨越大江南北的地形面貌,浓郁的方言味道,带有地域特色的食材,勾起了观众对祖国地大物博更广泛的认识。耍长嘴铜壶、打坐、听戏、茶馆等等都是文化认同的表现,茶文化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体现。这类象征意味的符号隐喻让纪录片具有思想性和回味性,让观众对导演精雕细琢出来的“小心思”产生情感认同。它们既没有破坏纪录片平实的味道,又表现得恰到好处;既可以为整个结构锦上添花,又增强观者文化上的认同感。

二、社会记忆的内涵塑造

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书后有这样一段话:“社会记忆是通过纪念仪式与身体实践两个形式来保持和传播的,具有仪式性的饮食行为在这里成为塑造集体记忆的典型行为。”这种传统的文化行为方式被认为是社会文化中群体成员沟通、交流和整合的重要渠道。这种记忆的行为很多都是重叠的同一的,因此能维系群体的文化根源、塑造集体记忆。它们都具有稳定性,在生理成长经历和人际经验的积淀与传承下汇聚成为塑造和沿袭的内涵手段。

纪录片《茶》中,关于仪式的社会记忆成为人们种茶、采茶、品茶的信仰。茶是布朗族神圣的代表,每年一次的茶祖节是世代相传的习俗,他们坚信着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整个景迈山的布朗人都汇集到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茶祭时,人们会到山顶呼唤茶神,认为每一块茶地都有茶魂,他们要在那天把所有茶神唤回来欢度节日,族人认为,财富是茶神赋予的,任何一个布朗族人都不能忘记。

采茶的仪式感,对茶神的敬仰,以及对茶魂的理解,成为超脱于世俗的原生态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于大地,用之于大地,感恩于大地,茶不仅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传承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最务实的象征。然而片中传统用手制茶的工艺也被机器生产所替代,茶叶的味道也失去了手掌的温度。这种工艺技能的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于传统相融合的新的意义和认同,社会记忆的力量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当地民族人民的心中,这种薪火相传的民族内涵化为对生活的向往和生命的关怀,以茶与人的融合寻求人类文化的共同主体。

三、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传承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全球化语境和信息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向现代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及生活方式等确实都发生了变化。片中紧密抓住传统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特点,透过茶文化的传播展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与传承。

在展示本土茶人故事的同时,引入与传统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外人的视角,一位意大利女性因为对中国龙井的钟爱,体验传统茶农的故事,较之西方的英国下午茶亦或是人们所熟知的奶茶,这就展示了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与传承,没有孰对孰错,更没有先进与落后之说。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演进是现实的呼唤也是时代更替的必然。因为文化的发展是随着整个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不断建构的。两者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和起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同时代人们所形成和认同的文化依托,文化需要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它一定有迁移,决不会‘回复故道’;一定有改变,决不会永远‘维持现状’”。这样的辩证法观点证明了文化认同在文化不断演进的进程中不断的变化。文化认同也在传承与对立中寻找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合适的道路。

纪录片顺应时代发展要“走出去”,在这样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做到“被接受”与“被认同”是至关重要的。要了解传播对象的接受心理和话语系统,在文化移情和跨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共性以确立主题,将民族形象融入其中建构文化认同,这样才能创作出国际受众接受并认可的作品,才能超越文化语境避免误读,成功地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