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传媒形态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已是当今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这一变局中,新闻传播也正应势而动,从规则、流程到渠道、方式都在发生巨变。突破传统的载体藩篱,以“融合新闻”赢得竞争,成为新闻传播变革的必然走向。
“融合新闻”,美国学者称之为“多样化新闻”,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的尝试在美国开始于本世纪初,最早做这项实验的是论坛公司和媒介综合集团。这两家公司都以自己所拥有的并且同在一个地区的报社、电视台和网站作为基础,构造了不同类型的“融合新闻”的平台,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融合新闻”也同样有所收获。显然“融合新闻”的前提和基础是“融合媒介”。
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比如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不断被侵袭,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在所难免。但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的合作。
“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是目前传媒业全球性发展的前沿课题。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和普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这一观点不无道理。笔者认为“融合媒介”还有一层值得重视的含义,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一种可折叠的电子纸已经研制成功。像电子纸这类新介质,甚至今天我们还难以想象的更新一代的媒体,能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于一体,通过无线传输,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接受终端。
对于这样的新媒体而言,“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虽然今天我们还难以预言“融合新闻”的最终形态,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我们已经面对的所有媒介上的新闻,从传统的报刊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到被视为新媒体成果的网站新闻、手机微信新闻、手机报纸新闻、电子报纸新闻、电子杂志新闻,等等,都是孕育培养“融合新闻”的土壤。
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中,各类型媒介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为推进“融合新闻”准备了条件。一方面,新媒介在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从商业门户网站到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纷纷借助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通过汇聚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手机微信近年来在政府公共信息发布和新闻传播中的功能越来越引人注意;个人媒体如博客等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等。
通过手机短信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将博客内容转载(播)到传统媒介上,等等。同时,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这些新媒体本身已经是“融合媒介”的成果。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今天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宽带网的普及“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走向网络化生存是大势所趋。
“融合新闻”要打破现行的限制和流程,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建立新的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事,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新闻采集一次性完成,新闻加工方式与发布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由此能得到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新闻产品链由此形成。
在“融合新闻”的框架下,我们需要针对更加小众化、更精准的媒介定位,制作适合不同对象的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且在新闻传播中与公众分享与互动。
“融合新闻”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美国已经获得成功的“融合新闻”案例中可以看到,融合媒介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因此,在加快法律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强对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这种教育是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之外的更加普及的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作者单位:太原晚报)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