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转型转型

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移动化的必然趋势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严斌 发布时间:2017/10/10 11:21:00

在数字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的飞速发展环境下,在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趋势和收看模式中,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如何融合移动化,构建优势互补、此长彼长的发展态势,塑造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气象、新格局,成为需要我们每一位广播电视媒体人思考、探讨并付诸实践的深刻命题。

一、移动化视听消费行为方式日趋主流

2012年被业界成为“移动互联年”。标志性事件则是鸟叔及他的“江南style”搭上了移动互联的顺风车:通过视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化、社交化媒体等各种交往方式实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以一歌之力,成为当年全球的狂欢。

也就在那一年,全球移动广告即主要为手机、平板电脑的搜索和展示类广告破天荒地达到近85亿美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表明,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逼近550亿元,增幅近100%。其中,移动增值的贡献度最高,占额53%。2016年,中国移动广告增幅为31.2%,虽然较之以往略有下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中国移动广告市场开发日趋成熟、已近饱和。

移动终端的便携特性,是移动化视听消费行为日趋主流化的现实支撑和业态标志。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社交网络平台发展对比上,电脑虽呈平稳下降趋势,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却增幅明显,尤其是智能手机,人均占有率已实现90%以上。

如果说硬件层面的全面覆盖,为移动化视听消费行为方式构筑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那么微博微信强势崛起,则成为移动化视听消费行为的“快捷方式”,直接宣告了传统的视听媒介生态链条的终结。数据显示,微信运营不满一年用户便突破3亿,时至今日,微信已深度嵌入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已成为人们行为习惯的默认程序。

二、移动化驱动正引发视听传媒业深刻变革

同样在被称作“移动互联年”的2012年里,一个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和一个叫《中国好声音》的娱乐节目风靡全国,除了节目本身的自有生产力和内容创新性之外,多屏互动所形成的巨大传播效果的叠加效应却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加快思维变革的脚步,尽管这种进化是被动的。在融合移动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广电领域,来自互联网、IT、电信及文化娱乐领域的结构正日渐成为重要的生产主体,视听内容制播越来越呈现出生产主体多元化、内容表达多媒介化、组织结构复合化、传播全平台化、传播效果叠加化和产业跨接化的融合媒体传播新格局。

从整体上,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媒体变革期中结构优化、趋势向好,但要赢得战略主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需主动直面一些突出问题。

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移动化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当下,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广电媒体融合移动化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

三、以创新性思维构造“视听传媒”生态环境

任何传媒现象的发展和运营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唯有以创新性思维启动运行方可最终构建良好的运营态势。

在理念创新上,要肯定移动化是传统官博电视到现代视听传媒转型的根本路径;在模式创新上,要着重树立“视听传媒”的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传统业态与新媒体融合,提高融合效率和融合品质。

在创新路径上,要紧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信息传播特性,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全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一是构建移动化传播矩阵。传播广电媒体进入移动传播领域,要主动与新闻客户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移动电视、网络电台等移动传播载体进行嫁接、糅合,最终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媒体品牌优势,强化用户意识,优化使用体验,实现精准推送,最大限度吸引用户。

二是打造移动化信息产品。广电媒体在融合移动化的过程中,要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特点,打造与自身品质、气质相一致的移动化信息产品。要有底线、知红线,守护好真实的“金字招牌”,始终把准方向、把好导向,为用户提供客观、权威、专业的信息内容;要不断提升在信息敏锐度、专业度上的把握,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进一步丰富信息产品的样式和形态;要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即时采集、即时推送,快速做出反应、迅速送达用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三是紧盯移动化技术前沿。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云计算、流媒体传输、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稳定性,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另一方面,要在已经出现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研究适用于媒体传播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积极谋划和布局未来移动传播终端,着力增强相关技术研发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 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