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嵘
“寻找故事与讲故事的人”,这是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记者”作出的定义。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借鉴故事的写作方法,将新闻事实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赋予新闻以一定审美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这种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的状态,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大提升。但是,从实践来看,同样是故事新闻,其质量的优劣、境界的高低却差别很大。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用故事将新闻“讲”活进行简单阐述。
从小故事引申到所报道的主题
在做故事化新闻的同时,每一个记者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故事化的新闻是新闻而非文学。选择新闻故事,要有一双慧眼,要能够善于识别能“见微知著”的好故事,且必须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之下。
记者在一次对某交警队严查酒驾所取得的成绩进行采访时,交警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按材料上的内容来写,定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于是记者要求在交警当天夜里查酒驾时随同前往。就在夜查开始不到十分钟,发生了一起被查车辆闯卡事件,闯卡车辆从记者和交警身边飞驰而过,现场的喝令声和围观群众的惊呼声掺杂着,气氛很是紧张。后来笔者将捕捉到的这一幕场景作为整篇稿件的开篇和主线,将交警队的工作穿插在其中,让报道有了故事性,也增加了可读性。
除了要将故事与新闻很好地结合,记者还必须有很好的发现力、洞察力。在一次对戒毒者的系列采访报道中,一名女戒毒人员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幸福的家庭、学业的优异,曾让身边人羡慕不已,但由于早恋对象是一名吸毒者,她也由此断送了大好前程。但记者发现,她对自己的父亲避而不谈,于是试探性地问询。原来,她之所以被禁毒民警抓获并送到强戒所,是自己的父亲亲自打电话举报的。在看到女儿被民警带走后,这位父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月没有出门,茶饭不思。他宁可让女儿怨恨自己,也不愿看到女儿在毒品中沦陷。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竟隐藏着如此伟大的父爱。经过后来的深入采访,最终,这篇以《拿什么拯救你》为题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由此可见,写新闻故事,不是编故事,更不是靠“合理想象”,而是要靠深入采访,只有“钻”到人、事、情中深入挖掘,才能把最生动的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新闻故事要遵循三个要素
首先,要营造悬念。营造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要根据已掌握的新闻事实,将最吸引读者的部分,展示在文章开头部分,或层层递进,逐一抛出,让读者欲罢不能。
例:夜里十一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晓晓妈惊醒了。看着陌生的电话号码,她心跳加快,甚至连拿起话筒的力气都没有,难道,是女儿又出事了?晓晓妈一边安抚着自己的情绪,一边拿起了电话。“妈妈,我是晓晓……对不起妈妈,我在戒毒所,我又进来了。”放下电话,晓晓妈跌跌撞撞跑到丈夫的遗像前,泣不成声。丈夫十年前突发急病去世后,这个家就开始了一场接一场的“劫难”……
这是某报一篇题为《一种爱从未走远》的报道,文章的开篇数次抛出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写作中,记者可以将这种悬念布局在新闻故事的任何“角落”,目的只有一个——引人入胜。
其次,要注重镜头感。既然要将新闻写成故事,就一定要让读者身临其境,要用逼真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能够“听”得到、“看”得到,甚至可以“闻”得到。当然做到这一点,细节也尤为重要。一句话、一个数字、一个动作,我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都可以成为被关注的细节,为我们的新闻故事服务。
例:春节期间,每个戒毒人员都会被安排拨打亲情电话,教导员雷红珍说:“每一通电话,都是一场戒治,是一个希望。”“奶奶,我是小文……”当奶奶苍老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时,小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5分37秒,7句“奶奶我知道错了”,5句“奶奶您多注意身体”;5分37秒,3句“要好好听民警的话”,3句“奶奶在家等你回来”……
这段文章里,记者细心地观察到了亲情电话的时间,和戒毒人员与亲人在电话中的表述,正是这些细小的情节和浓厚的亲情,反映出了戒治的效果,也抓住了读者的心。
第三,要尽量口语化。在如今“新媒体”当道的时代,读者已经习惯了“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即使是故事化的新闻,如果冗长、晦涩难懂,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口语化并不意味着平铺直叙,除了过硬的写作手法外,还要融入更多的“情”,毕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传播模式,优点显而易见。但我们也要避免一些为了追求故事化而存在的使新闻流于浅薄的危险:如主观臆想,还有所谓的合理想象,还要防止部分缺乏曲折情节但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被忽略和屏蔽。在适度的基础上追求新闻故事化,有针对性地对适合的题材进行运作,而不单单只为盲目地追求故事新闻的潮流。把握好以上这些原则和度,把新闻用故事“讲”活,就不再是难事一桩。
(作者单位:山西法制报社)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