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助力转型跨越》系列报道之二十六
让标准化为“一村一品”提供有力支撑
长治市质监局副局长 王红峰
一次申报获批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占全省批准总数的70%,为全国地级市之首;荣获全国唯一一家地市级标准化数据统计分析试点单位;圆满完成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任务;农业标准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额占到60%以上……
这就是山西长治,一个立足标准化、推广标准化、善用标准化;一个以标准化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一个把标准化作为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科学手段的一个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城市。
2010年以来,长治市在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进程中,标准化建设仍然是强村富民工程的有力支撑。
在标准实施上,具备“一村一品”建设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一是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2004年一次申报建设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来,截至目前长治市已经拥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这些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覆盖全市300万亩基地、200个龙头企业、45万个农户,分别占到全市耕地面积、龙头企业和农户总数的65%、70%和75%。长治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为推进“一村一品”奠定了基础。
二是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关键之一是要通过实施标准化来提升“一村一品”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首先必须要有标准,才能做到有标可依、依标生产。近年来,在省质监局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长治市按照抓住绿色、体现特色、消灭农产品无标生产的原则,积极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着手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先后制定发布了33项长治地方农业标准和20项企业标准;发布实施各类标准721项,其中包括绿色农产品基础标准45项、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6项、绿色农产品标准79项、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98项、绿色农产品检验方法标准443项,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了覆盖全市主导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同时,依据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制定出台了《长治市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长治市绿色(有机)经济区种植业栽培技术实施细则》、《长治市绿色食品生产肥料技术实施细则》和《长治市绿色(有机)食品植保技术实施细则》等21个生产技术规范,为“一村一品”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有利条件。
三是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多年创建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我们在工作上形成了“三个坚持”和“三个结合”丰富经验。三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二是始终坚持“部门协调联动制度、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监管督查评比制度”的工作机制;三是始终坚持“抓住绿色创造特色,示范带动规模发展,合力推进整体提高”的工作目标。三个结合:一是农业标准化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二是农业标准化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三是农业标准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三个坚持”和“三个结合”,逐步形成了“标准+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收到了“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广泛效应,致使“一村一品”建设工作能够健康、持续、稳定开展。截至2013年8月底,长治市已经累计完成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产业扶持项目建设任务650个。
在项目建设上,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农民的主动参与为“一村一品”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你见过280斤的南瓜吗?西红柿长在树上!所有植物不是生长在土壤里,而是生长在水里面!这些都是长治市长子方兴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里面最常见的风景。标准化种植成为了长子方兴现代农业的生命线!该园区不仅是长治市最大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也是长治市“一村一品”示范园区之一。该园区建成以来示范带动周边12个乡镇60多个蔬菜“一村一品”专业村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成为推动当地农民收入翻番的重要引擎,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11个、市级龙头企业107个;全市已认证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著名商标5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7个、“三品”认证产品151个,涌现出的这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成为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保障。
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是开展好“一村一品”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沁县檀山村农户在种植沁州黄小米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培育经验,但与国家的有机标准要求还不相符。为此,广大种植户积极响应公司和合作社号召,与省、市、县质监部门一起参与到了檀山皇小米的有机标准化种植操作规程的研究和制订中。种植农户直接参与小米有机标准化种植操作规程的研究和制订,从思想上理解了有机标准化种植、管理的道理,在种植经营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目前,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全县13个乡镇发展沁州黄有机、绿色标准化基地6万亩,年产优质沁州黄谷子15000吨,成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发展趋势上,标准化的专业合作社和品牌兴产为“一村一品”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10万亩绿色大葱,10万亩旱地西红柿,30万亩花椒,10万亩大青椒,28万亩中药材,1000余座双孢菇种植棚、2万多个“生贵”式移动大棚等等,走进长治,放眼远望,大规模的标准化种植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种植,在标准化生产经营下的现代农业成为了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按照“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步成为“一村一品”的基本组织形式。而标准化的专业社在这个发展趋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长治市依托基层组织办合作社,把有专业的农民组织起来;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办合作社,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依托绿色农产品办合作社,壮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农村有技术的人办合作社,为农民搭起一个学习科学技术的平台;依靠懂农村政策的人办合作社,使合作社进一步规范;依靠农村经纪人办合作社,把农民引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加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市650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产业扶持项目中有392个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涉及蔬菜、食用菌、水果、小杂粮、中药材、干果、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带动“一村一品”发展的合作社达到7354家,为“一村一品”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走品牌兴农、名牌强农之路,实施品牌兴产战略,也是壮大“一村一品”发展道路有效举措。围绕长治市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背景,结合产品特色和个性文化,采取政府推动、公司拉动和基地促动的办法,从文化内涵挖掘、产品形象塑造和品牌包装策划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实施,向品牌要效益。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以打造小米产业第一品牌为目标,坚持不懈抓科研、建基地、上项目、塑品牌、拓市场,沁州黄小米连续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QS认证,被评定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山西特色农产品十大名牌”、“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优质产品”等,营销市场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地级城市,终端销售店达到8800多个。“沁州”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一村一品”无疑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如何把这一工程扎扎实实建设和发展好,还需要不断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