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论坛

黄龙湾沟怀想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11 20:37:48

前年初秋,我与王铁牛先生驱车前往黄龙湾沟,拜访书画大师孟炳亨老先生。一路上,秋高气爽,景色宜人,青山滴翠,绿树成荫,山花点点簇簇,真叫人心醉。这心情可能与我在黄龙湾沟三线工地工作三年有关。

旧地重游,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显得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尤其是当年762、764工地所建的楼房、车间、生活区,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当年战三线的一幕幕情景,似镜头般在我脑际闪现……

黄龙湾沟位于忻府区合索乡,西靠陀罗山,东畔双乳湖,南临合索河,是片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从西向东约十来里长的一条石沟把两山中狭长的地面劈成两半。尽管沟两旁的地面不太宽旷,倒也有近七八丈的坦面,楼房和车间就建在这坦面上。如今看去,当年的建筑物还在,但军工单位的军人早已迁走,已是人去楼空,只留少数值班军人留守。

一九六三年秋,当省建五公司三处在黄龙湾沟的土建工程建到一年时,我们华北第二安装公司安装四队进了黄龙湾沟工地。安装队是个专门负责安装机械设备、各类电器等工程的单位,电、钳、焊、铆、车各工种都有。我当时是名电工。

电工组有十来个人,组长和主要师傅们都是五六级电工,四五十岁,大都是东北人。他们技术精湛,干活很能吃苦,什么样的电气安装活都能拿下来。因为三线工地是独立的军工单位,所以高低压电缆对接、低压程控设备的电路安装全是我们的活。那时预埋暗线较少,大都要在洋灰顶、墙或砖墙上手工打槽、打眼敷设管线,活很累。

所有的电工活,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不得马虎一点,况且三线的军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师傅们一个个特别认真负责,生怕有一点差错。即使是大车间的灯具安装,也必须是横平竖直,哪怕稍有三分之一厘米的水平差,也必须返工。这个规矩是小组内部制订的,根本不需工长和甲方代表督查,因此,自己干得活自己返工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时的师傅们一个个就好像机械人一样,除了干活对什么都没反应。一天上午,我们坐卡车到山上做电缆头活,风刮得很大,飞沙走石,连眼都睁不开。我自己开始发牢骚,骂这鬼天气了。当说第二句牢骚话时,组长方师傅很讨厌地冲我厉声说:“骂什么呢,怕风沙就别当工人!”师傅们好似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根本就没感觉。

我的出徒师傅孟宪洲,每天清晨六点起床,洗嗽完,到野外活动近一小时后,不到七点半回来吆喝人们吃饭上班。这已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矩。即使假期回太原自己家里,每天照样六点起床,不能多在被子里睡一会。

师傅们工作上是这样,对工程上的工具和材料也没有一点的偷窃。记得电工组库房里电器安装上所需的材料几乎应有尽有,而且组员谁都可以去取,但就是连一颗螺丝钉、一米电线也没有丢失过。师傅们真可谓是爱队如家。

电工组里还有两名女电工王春梅和王秀琴,她们心灵手巧,不仅看图纸、学技术学得快,而且干活很勤快,能吃苦。她们在工地上也很显眼,这不仅因为建筑公司本就女人少,工地上更少,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她们都是来自太原市的知识青年,说着一口悦耳动听的标准语,人长得也很秀气。

在我们平时的交往和工地干活中,我没有看出她们有丝毫城市姑娘的娇态,有的只是她们多于常人的一些潜质。果然,当我离开单位后,得知春梅成为八局(包括省建好几个建筑、安装公司)宣传队的顶尖女演员,秀琴成为五公司、乃至全忻州市出名的女播音员。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