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论坛

做好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孙瑞生 发布时间:2014/12/25 9:11:18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我们媒体人应当提高认识,增强国际传播的能力和紧迫感、使命感,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推进国际传播的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国际维和和援助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等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特别是今年,APEC会议在北京的成功召开以及习近平主席的大洋洲之行,为中国外交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我们做了很多,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由于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家实力和地位极不相符,国际话语权掌握在少数西方国家手中,西方媒体仍然用“抹黑”的手段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

例如:2011年2月,英国BBC推出《中国人来了》系列纪录片,对中国在海外投资进行妖魔化报道,散步所谓新殖民主义和中国援助有害论。

在对昆明暴恐案的报道中,外媒流露出明显的西方思维,对维族分裂主义者表示出强烈同情心理,对遇难者鲜有提及。

今年5月,中国981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我专属经济区勘探油气资源,遭到越南方面各类舰船的骚扰和冲撞。海外媒体报道中,虽然不乏理性的分析,但整体调子明显偏向越南。

之所以造成这种有失偏颇的国际舆论,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打破了世界现存固化的利益格局,与一些国家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必然引起外界对中国的担忧、误解、批评、指责乃至恶意的中伤,以及对中国发展的遏制。其次则是我们在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势单力薄,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劣势地位。

据统计,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每天发出的新闻信息量约占整个世界全部发稿量的80%。西方50家大型媒体跨国公司占领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其中美国就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的内容来自美国。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认为,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仍存在着“反差”、“落差”和“逆差”。所谓“反差”,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真实面貌,与西方媒体所曲解和妖魔化的中国“舆论形象”形成较大反差;所谓“落差”,是指我们的新闻信息传播能力不强,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所谓“逆差”,是指西方媒体对我进行的新闻信息强势输入,与我们的声音难以传播出去形成较大逆差。因此,努力缩小并不断消除这些“反差”、“落差”和“逆差”,是摆在中国媒体人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几点建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西方国家之所以掀起一轮又一轮反华舆论浪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较为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相比之下,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媒体垄断格局,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就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建立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格局的日新月异,只有建立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才能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近年来,中央主流媒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语种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

新华社在境外设有140多个分支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中央电视台从采编力量上看,海外记者站数量已经超过其他国际一流媒体。中国日报拥有全国最大的专业英文采编团队,已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采编网络和营销体系,实施分众化、本土化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65种语言开展对外传播,在海外发展了约90家整频率电台。

二、培养“会讲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

一个好的新闻记者绝不是一个新闻理论的传播者,而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认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目标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竞争力,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观念的竞争和故事的竞争。观念的竞争,是意识形态领域、学术领域、理论界、理性方面思维方面的竞争,更多是大学教育研究机构、智库之间的竞争;故事的竞争,要看谁的故事讲得好,有人愿意听,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这一点确实是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人物、鲜活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的情节、润物细无声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将声音传出去,让海外听得到,即“入耳”;对海外受众产生影响,使其形成独立判断,即“入脑”;成功影响并改变其对中国的看法,接受我们的观点,即“入心”。

三、要抢占先机,争得报道的首发权。

兵贵神速,媒体竞争如同战场,谁抢占了先机,谁就争得报道的首发权和话语的主动权。在争取报道首发权和首播权上,国内媒体一直处于劣势。但是这些年经过业界的努力,已经出现了好转的迹象。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就致力于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努力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报道客观事实,第一时间报道权威表态。

刚刚结束的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年度评选结果显示,新华社的一条全球首发现场英文消息《拉萨发生暴力事件》,因为及时披露了事件真相,以全票通过位居一等奖榜首。《华盛顿邮报》对《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一文评价说:中国官方媒体已将危机传播理论付诸实践:真实、快速和抢先进行报道。

如何才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报道效果,笔者以为,既需要中国媒体在报道机制、人员配置、后勤保障等各方面有相应的支撑,更需要每一个传媒人的敬业精神和辛勤努力。(作者单位:中国日报社)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