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来了,随之而来的是网购保健品假货肆虐。2014年年底,湖南郑先生在网上购买了某保健品,服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无保健效果,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胸闷发慌的感觉。
郑先生的案例并非孤例。据央视3·15晚会报道,72岁的王大妈偏爱购买各种保健品,总共花费近40万元。但这些没有批准文号的保健品并没有给她带来健康,反而留下的只有一身的病痛和沉重的债务。
究竟,假冒保健品怎么来,真的都是网购惹的祸吗?
教你五大防骗术
1.药到病除
根治、药到病除、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这些字眼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实际上,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不能声称治疗功效。
2.实为促销的健康讲座
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
3.洗脑的免费活动
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促销活动。有些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让老年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4.虚构的权威证明
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做说明。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
5.冒牌专家搞义诊
雇用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诱骗老年人购买了一堆无用处且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
教你五大防骗术
1.药到病除
根治、药到病除、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这些字眼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实际上,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不能声称治疗功效。
2.实为促销的健康讲座
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
3.洗脑的免费活动
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促销活动。有些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让老年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4.虚构的权威证明
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做说明。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
5.冒牌专家搞义诊
雇用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诱骗老年人购买了一堆无用处且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
【诱因】售假利润超过卖毒品
设置骗局,各种渠道兜售假冒伪劣保健品背后是,暴利!“这些假冒保健品(很多都是胶囊颗粒)基本都是小作坊造出来的,每一粒成本也就几分钱到几毛钱左右,然后经过专业公司的手工包装,以每瓶40至60元的价格销往全国各地。继而,经过各层经销商最后卖到顾客手上,每瓶是580元。从几毛钱成本到580元售价,这里头暗藏的利润比贩卖毒品还高!”张力告诉记者,这些人为仿制造假,往往找了包装公司,大到瓶子、瓶盖,小到一个小标签、批号,都完整制作。然后,请退休工人当包装工人,徒手包装成品。一天就能生产数百瓶假冒保健品。
“产品”生产成功之后,就是进入销售渠道。“一般由外省的经销商负责销售。他们的伎俩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以产品体验为诱饵。通过现场讲课、放录像等方式,让他们免费体验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再进行销售;二是以讲座或体检为幌子。讲座一般都是前阶段‘洗脑’,后阶段卖‘药’;三是以虚假宣传为手段。‘专家’鼓吹其保健品为‘神丹妙药’,包治百病。”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为了欺骗消费者,牟取暴利,一些不法分子还打着“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协会”等实际不存在的组织名义推荐、销售产品。他们堂而皇之地大肆宣传其所销售的保健食品具有“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功能,实际上监管部门从未批准过相关功能的保健食品。他们还利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名著内容断章取义,称保健食品中某种原料所具有疗效的办法来暗示疗效,误导消费者消费。
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还在于保健食品的网络销售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据了解,目前我国虽已经有《食品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但基本不能对网络销售保健食品产生较大的影响。
(据《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