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天总是特别短暂,往往还没来得及享受初春的清凉,就已经开始夏天的节奏。虽然短暂,但北方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大、多风干燥的特点鲜明,烦躁不安、口干等也成为春季的常见症状。事实上,这些是气温大幅度变化下的“春燥”,多由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引起,症状可能因人而异。要预防“春燥”,除了要学会适当调节情绪外,多吃芹菜、梨等蔬果也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春燥”。
“从羽绒服到T恤”身体最易不适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是美好的,但北方地区的春天似乎总是太过短暂,以至于在很多人看来,北方的春天不过是“从羽绒服到T恤”的那几天而已,北京这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便是如此:可能昨天还是二十多摄氏度,天气晴朗,逐步平稳向夏季过渡的迹象,今天便是六七级大风,气温骤降至十摄氏度以下,似乎一夜重回冬天。可即便仅仅是那几天,要平稳度过,似乎也没那么简单。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身心也容易出现相应的变化:烦躁不安、咽喉肿痛及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等,都是北方春天的常见症状,也正是因为这些症状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中医将这些症状称之为“春燥”。
内热易致新陈代谢失衡
头痛、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这些春季容易出现的症状,其实与春季的气候条件有紧密联系。在西医看来,这些症状为炎症反应,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上火反应,与人体不同脏腑的“火热之邪”有关。“火”会沿着人体经络上行,表现在头面部、口腔、咽喉等部位。
究其原因,与春季的气候特点相关。中医认为,春天不仅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随着气温的逐渐回暖,阳气开始上升,而这种外界的气候变化同样会影响人们的身体状况,容易引起人体免疫力和防御功能下降。按照中医的观点,这些变化容易导致影响人体内肝脏、胆及胃肠蓄积的内热,持续一段时间,便会影响人体内阴阳平衡,出现内热症。不容忽视的是,“春雨贵如油”,春季雨水较少,气候相对干燥,而人体内的水分又容易通过出汗、呼吸等大量消耗,也容易加重上火症状。
春季上火多为肝火
除了外界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外,人们自身因素与内热的出现同样息息相关。也有专家指出,春季上火其实多为肝火,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往往因精神压力过大,内心长期处于焦虑、失衡状态而引起。春季天气较为复杂,气温反复变化无常,尤其是在北方,天气干燥,有些人的情绪及身体健康同样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如果缺乏足够的调节能力,天气的复杂变化则可能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失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头痛等上火症状便相应出现。
这些上火症状的出现,意味着人体生理功能失去平衡,另外,还容易消耗人体内的水分,导致口干舌燥,神经调节能力变差等,有些人还容易出现情绪不稳、紧张、易疲倦等反应。建议人们及时关注自身状况,如果出现口舌生疮、口角糜烂、大便干燥等等上火症状时,要及时注重自身调节,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多吃芹菜、梨等蔬果
春季上火症状与空气干燥有一定关系,因此在饮食方面,春季饮食应该遵循饮食有节的原则,在保持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多摄入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使身体能够摄入足够的水分、维生素,还可以适当摄入一些偏凉性的食物,包括木耳、白萝卜、芹菜及苹果、百合、梨等,不仅可以清热解毒,利于缓解肝火旺盛、皮肤粗糙等,而且其中含有的大量粗纤维可刺激肠胃蠕动,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火症状。出现喉咙干燥时,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或橘皮糖茶。与此同时,如果出现春季上火症状,还应注意尽量避免多吃大鱼大肉等肥腻食物及辛辣、海鲜、煎炸等食品,以免“火上浇油”。
(据《新京报》 张秀兰)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