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寺,忻州市宁武县汾河源头。这里汾河水清澈见底,四周青山相伴。
据当地人介绍,该县有80万亩的原始森林涵养着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榆社的云竹水库,一个集养殖、灌溉、旅游、发电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现已成为周边农家增收的新渠道……
作为缺水型省份,水环境的改善和水资源的保护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和百姓饮水安全。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说,提升水环境质量,是“十二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强化和延伸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中之重,省环保厅已经对此进行安排和部署。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省水环境持续改善。与“十五”末相比,2010年全省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了11.6个百分点,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2.1个百分点。
俗话说,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水先治源,作为汾水源头的宁武县在保护水资源中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实施了“加减法”治水战略。
为了恢复汾河源头管涔山脉的生态植被,宁武县实施“加法”增加投入,五年间投资5000万元,种植5.2万亩树木;为了保护水资源,该县又实施了“减法”,用GDP作交换,将1.4亿吨煤炭深埋在了地下,使该县至少损失了160亿元。
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我省从2006年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规划编制,并于2007年4月全面启动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去年年底,我省共划定县级以上水源地205个,乡镇饮用水源地812个。
忻州市不仅是汾河源头所在,更是我省引黄入晋工程的必经之地。位于忻州市偏关县的万家寨水利枢纽,是黄河入境的第一站,也是引黄工程的总水源地。在这里,黄河水褪去了原有的旧颜色,变得波光粼粼。据统计,在引黄工程全线共设有38个水质监测点,监测的指标达29项之多,用来即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保证黄河水能安全放心地流入千家万户。
如果说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是引水工程,那么“十一五”期间,县县投运的污水处理厂,则是一项在全省掀起的污染减排与治理工程。
在晋中的污水处理厂总控室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污水处理的每道工序都一目了然,每个设备运行是否正常都看得很清楚。室外,大片的厂区空地上装点着鲜花和绿草,在出水口处,处理后的中水干净而透明,汩汩地流向需要它们的地方。
类似这样的污水处理厂在全省还有很多。5年间,我省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增加了115个,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到317万吨,处理率由48%增加到76%。它们的正常运转,让更多的污水变成了资源,被充分利用了起来。阳泉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既为城区桃河公园提供景观用水,又通过深度处理,产出高纯除盐水,回用于河坡电厂冷却系统和阳煤集团氧化铝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各地政府还通过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孝义市孝河城区段,一个曾经是垃圾遍地,臭味难闻的地方。经过投资3.6亿元的综合治理之后,现在已变成绿树葱茏、水波荡漾的园林公园;阳泉市投资4.24亿元,分两期完成桃河14.6公里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绿化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蓄水面积70万平方米,美化了桃河两岸。未来几年,我省还将在汾河、丹河、滹沱河、涑水河、桑干河5大流域范围内的9个市、54个县(市、区)开展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从城市到乡村,从汾河到各流域,从污水处理到中水回用,我省正在掀起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新高潮,人们也在水环境保护中逐渐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本报记者 张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