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樱桃第一村,上品樱桃在史村。位于绛县南樊镇的史村,近年来因其樱桃产业崛起,在省内外名声大振。史村樱桃之所以赫赫有名,不仅是因为其生产规模大,更是因为其品质上乘,而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该村依托沼气产业,在樱桃生产中大量使用沼渣、沼液,采取“猪—沼—果”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
眼下,在我省农村像史村这样充分发挥沼气产业循环经济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功能,发展“猪—沼—菜”、“猪—沼—菇”等生态农业的村比比皆是,他们为我省发展有机高效农业趟出了一条新路径。
“猪—沼—果”,让人均收入超万元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但是对于绛县史村农民来说,他们感觉樱桃并不难种,因为他们手中有制胜的“法宝”,那就是“猪—沼—果”的生产模式。
2007年,史村把沼气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来抓。全村建设户用沼气238户,占到总户数的55%。工程建成后,除沼气用于村民做饭点灯之外,年产沼渣、沼液3000多吨,全部用于农业生产。他们将沼渣施于樱桃园,樱桃树叶片长的肥大、颜色深厚、挂果增多,果型漂亮,口感颇好,樱桃商品率提高15%,每亩年增收1000多元。他们将沼液喷施于樱桃树叶面,不但促进了樱桃花芽分化,保花保果、果实大、品质好,而且提高了果实甜度,实现了无公害生产。
在农民张天义的樱桃大棚,记者看到,棚里的樱桃树颗颗枝繁叶茂。老张说,用沼渣、沼液种出来的樱桃品质上乘,价格比其他樱桃高出一倍还多,而且是供不应求。去年全村樱桃收入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
“猪—沼—菜”,让农民住上小别墅
漂亮的二层小别墅,宽阔整洁的大马路,现代化的太阳能灯……这就是榆次区石羊坂村。一个位于丘陵旱垣山区的小村庄,为什么能够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秘诀在于他们实施了沼气工程,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新型温室园区,走了“猪—沼—菜”这条有机高效农业的路子。
2005年,石羊坂建起了榆次区第一个集种植、养殖、旱井、沼气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新型温室园区。园区将日光温室、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村民在每个大棚里建起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产沼气800立方米,既能解决4口人一年的生活用气,剩余的沼气还能点沼气灯在冬季为大棚加温,优化蔬菜生长环境;沼渣用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沼液用来浸种,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并作为最佳的叶面肥使用,使蔬菜增产5%—15%。由于他们实施的是有机生产方式,产出的蔬菜品质优,因此价格总会高出周边村同样的蔬菜,且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村民赵玉英深有感触地说,沼气产业促进石羊坂做大了蔬菜产业,“猪—沼—菜”模式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增长,由2003年人均收入1453元猛增到2010年人均收入8960元,走上了富裕路。现在57户农民已经由土窑洞搬进了二层小别墅,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猪—沼—菇”,让农民个个赚大钱
杨家门是运城市盐湖区的一个小山村,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靠种植小麦和秋粮为生,收入较低。2010年,村里调整产业结构,投资300余万元,打成土窑洞150眼,决定发展食用菌——鸡腿菇。他们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将沼渣、沼液用于鸡腿菇生产,采用了“猪—沼—菇”的路径,结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记者见到村民雷存狮的时候,他正在土窑洞里摆放菌棒。他一边干活,一边告诉记者,每眼窑洞年产值都在6万元左右,纯收入在3万元。当记者问他效益为什么会这样好时,他拉开了话匣子,给记者“上了一课”:他说,用沼渣、沼液拌料发酵后,不需再添加任何辅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病害;料温可达90度以上,能自行灭菌,不必使用化学药剂,保证了绿色;整料中营养全面,PH值适中,菌丝发育快,减少用种50%;鸡腿菇可增产20%—30%,品质好,口感好,销路好。
记者了解到,如今整个盐湖区发展土窑洞200多眼,年产鸡腿菇3900多吨,年总效益高达3354万元,种菇的农民个个都赚了大钱。这真是沼渣、沼液是个宝,农民致富的好依靠。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