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能源

李玉:特高压线路上放飞梦想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4/19 9:24:00

    “特高压输电线路架设到哪里,我就要干到哪里。”李玉的话里透着股坚定。

    今年35岁的他是省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一分公司经理,已经在特高压战场上摸爬滚打了5年。让他自豪的是,目前全国已经投运的三条特高压线路他都亲历其中。这是一项纪录,更是一生难得的机缘。

    淬火与砥砺

    2008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四,已在湖南抗冰抢险20多天的李玉接到紧急通知,被抽调至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第3标段支援项目建设,并担任项目经理。这一年,李玉只有28岁,是全线路18个标段中最年轻的项目经理。

    那一年,晋东南也遭遇了50年不遇的雪灾天气,大雪封路,交通运输中断,塔料供应受阻,由省送变电公司承担的第3标段的组塔分布工程严重滞后,进度全线倒数第一。

    到了项目部,李玉一头扎进了现场,调整施工方案,增加工器具,千方百计调集人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队伍就如同开足了马力的火车与时间赛跑,与冰雪抗争……最终,该项目部以山西段第一、全线第三的进度提前47天完成全部任务并一次性通过验收实现零缺陷移交。“山西速度”震动了整个特高压。

    “实干出实效,基建工程来不得半点虚的。”李玉用一个“实”字带过了千辛万苦。如果说,35天的“淬火”只是一瞬间的历练,那么,此后长达三年半的“砥砺”就是对意志和韧性的全面考验。

    2008年11月中旬,他带队出征±800千伏向上线渝1标段的施工建设。随后,锦苏线渝1标段、川云5标段相继开工。这两条线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直流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难度极为复杂的送变电工程。

    面对蜀道之艰、湿热之苦、青赔之难,“我们从未退缩。”2012年3月,圆满完成锦苏线建设施工,李玉说。

    从2008年2月至2013年初,李玉同时负责省内外六七个项目,从山西原平到四川大凉山,他频繁穿梭于各施工现场间。据粗略统计,他五年来仅驱车里程已累计超过50余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2圈,平均一年行使10万千米。李玉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一个个工程项目部,又在三四天后悄然离去。然而,就在周而复始的日子中,一基基铁塔、一条条银线披荆斩棘,穿山过岭,到达了彼岸。

    实干加创新

    九层高台,起于累土。原本热工专业出身的李玉成功转型为输电工程建设管理优秀人才,他并不自满。“现在技术更新这么快,只有不停地学习、实践加创新,才能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李玉说。

    在1000千伏特高压建设中,李玉和他的团队坚持以创新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共发明新技术、新工艺30多项,工器具改造20多项。

    无跨越架全程不停电跨越技术,是项目部特高压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该技术是指利用特高压塔的高度优势,中间铺设护网,通过动力伞放导引绳,从而实现不停电跨越电压线路的目的。李玉组织他的智囊团经过上百次的数字、实物论证,写出了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又经过上百次的演算、实地考察,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终于过关。

    2008年5月21日,无跨越架全程不停电跨越技术得到成功应用。特高压线路带电跨越山西阳城电厂至江苏阳东I、II、III条500千伏线路成   功。该技术在我国电网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同时,该技术也形成行业标准在全国成功推广应用,为特高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这在我国电网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

    “成绩多是主动干出来的,但创新大都是逼出来的!”李玉感慨地说。

    凝聚和传递

    自2008年以来,李玉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多项荣誉,在几乎所有参建的项目中都能载誉而归。“国网公司劳动模范”、“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一连串的光环纷至沓来。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如果说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也是来自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努力,成绩出自一个优秀的团队,而非我一个人。”李玉深深地认识到,优秀的业绩是近期的、显性成绩,但优秀的团队却是长久的、隐性的宝贵资源。

    作为一名一线的管理者,在施工现场,李玉表现出更多的是不苟言笑的一面,但“外刚内柔”——不止一名同事这样评价他。的确,采访中,李玉多次强调以人为本。他说,野外施工企业的员工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温暖和关爱,这一点他深有体会。只有通过对员工无微不至地关怀,才能换来员工的支持与理解,激发工作热情,带着舒畅的心情加倍努力付出,高效完成工作。

    哈郑线项目部员工徐全昊告诉记者,现在分公司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他说,前几年,电建市场不景气,不少人都另谋出路。李玉担任经理以来,“人回来了不少”,现在已经是公司人数最多的单位了。2011年,李玉所在的一分公司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0206万元,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0万元/人年,成为公司效益的“领头羊”。“单位的效益上去了,员工的心劲也足了,我们在野外,苦点累点也值!”哈郑线项目副经理司东军说。

    从原来的二分公司到新组建的一分公司,李玉每到一处,都首先详细了解每一名员工的基本信息。他为员工统一建立了信息档案,其中涵盖成长经历、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家庭情况等多方面内容,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方向。

    27岁就成为项目副总工的任强记忆犹新地说:“第一次认识李玉是在500千伏平塘线的建设工地,那一年我刚大学毕业,虽说专业为土木工程,但涉及到电力专业还是傻眼了。”李玉见新员工无从下手,先送去了厚厚一沓电力书籍,每天都会带他们去施工现场,从打基础、浇筑到架线等各个施工环节言传身教,耐心讲解,直到他们可以熟练操作。“那是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为我的今后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强感激地说。

    自从李玉来到省送变电第二分公司,经过他的培养,已有9名青年员工先后被提拔为青年干部,走上管理岗位。

    璞置为石,玉琢成器。历史大事件总是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特高压正方兴未艾,而李玉的成长只是其中一道风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风雨多大,更多的青春和梦想已在路上。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张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