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宁武:双千亩示范园领跑现代农业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6/19 10:31:32

编者按:宁武县位于我省西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总人口1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万人,农村劳动力5.2万个。全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拨2000米,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5%以上。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的影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薄弱,现代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从2011年开始,该县全力实施“4+6”惠民增收工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为根本任务,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为手段,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设施农业、健康养殖、产业化发展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每个大棚实际种植面积在1.5亩左右,黄瓜、西红柿每棚产量已经稳定在3到5万斤,今年试种的西瓜、尖角预计年产量分别在3万斤和1.5万斤左右……”宁武县设施农业办公室主任张俊良对目前蔬菜大棚的生产深感欣慰。他说,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招收周边农民到园区一边打工一边接受技术培训,让条件成熟的农民承包大棚种植,实现致富增收。
    近年来,宁武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6亿元,投入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健康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步入了生态、循环、休闲化发展的快车道,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增加了效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多元化资金投入
    整合涉农资金集中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宁武县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农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向现代农业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该县用于农业的投入年均增长29%,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幅度。仅2011年投入各类涉农资金1.5亿元,完成2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3个50亩设施蔬菜示范园、8个健康养殖小区的建设,投资2.5亿元启动建设1个10万头商品猪健康养殖示范园。
双千亩示范园引领
    “优化布局、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革创新、市场引导、政府扶持”是 宁武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在建设千亩食用菌示范园、千亩设施温室蔬菜示范园中,采取县、乡、村三级投资,土地权属不变,集体组织建设,农民承包经营的方式,由县、乡、村三级共同投资3400万元,以怀道乡中马坊为中心,在原有40亩食用菌大棚的基础上,建设1000亩食用菌生产园区,同时投资60万元建设液体菌种培育室1处,财政出资聘请2名食用菌栽培技术专家,为食用菌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目前食用菌温室1000亩投入生产;由县、乡、村投资3600万元,以化北屯乡坝门口为中心,向汾河两岸、东西方向规模扩展1000亩温室大棚,目前已建800亩温室蔬菜大棚全部投入生产。
   在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该县围绕猪、鸡、牛、羊等四大支柱产业,采取多种措施以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新型养殖模式为突破口,并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新扩建了以石家庄定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肉养殖场为代表的6家规模养殖场,新建、续建了以东马坊白崖河宏旺养殖为代表的8个健康养殖小区。同时引进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石家庄投资2.5亿元建设10万头商品猪的健康养殖示范园,建设内容包括:种猪繁殖、幼猪饲养、自制饲料供给、生猪出栏、粪便沼气利用。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优化配置了种、养资源,而且有效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就地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人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
产业化龙头带动
    2011年该县选择有条件、有优势、有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利益联接紧密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的方式,重点扶持五谷园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芦芽山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星星食品有限公司、田园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等8大龙头加工企业。在财政、信贷、税收、产品销售等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起步难、资金缺、税收重、产品上市慢等问题。资金上,县财政拿出106万元对五谷园、芦芽山农夫等企业进行奖补,支持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建设,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产品原料供应上,各相关部门协调,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农产品合同2100份,实现了产销联结、产品直销,减少了流通环节,既解决了农民有产品无销路之忧,又解决了企业原料没保障的问题。8家龙头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2亿元。本报记者 梁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