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浮山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富一方”

来源: 作者:曹通 发布时间:2012/7/10 11:04:28

    7月9日,在浮山县张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菜农们正把一筐一筐的黄瓜往车上装,运往临汾菜市场,场面十分热闹也非常壮观。开车的张师傅告诉记者,浮山县的黄瓜种植规模集中,这一片就有303座大棚全是种的黄瓜,而且种出来的黄瓜水分足、口感好,在市场上特别畅销。他的车每天都要来浮山装黄瓜到临汾卖,浮山黄瓜在临汾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
    其实在浮山县不仅仅是规模种植的黄瓜市场反应好,贡米、黄花菜、北王乡三樱椒、梁村苹果、新落村西瓜等市场反应也非常好。近几年来,浮山县立足实际积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在全县形成了一个个农业特色品牌,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带动农民打开了致富新路,形成了农业遍地生金的良好态势。
    示范园区,化零为整富了“小业主”
    今年50岁的葛贵江在浮山县张庄现代农业园区里承包了三座大棚,谈到今年黄瓜的效益,葛贵江掩饰不住一脸的笑容,“我一座大棚是1.5亩地,一年能种两茬黄瓜,今年前半年这茬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卖了两万多斤,收入了两万多块,刨除了化肥这些本钱,能挣个一万五,再加上后半年的,一个大棚一年能收入3万块,三个大棚一年能挣八九万呢,比在家里种地好多了,家里一亩地种粮、种秋最多收入1000多块钱,这个比种地收入高十几倍呢。”
    据了解,浮山县张庄乡以前全部种植小麦,由于靠天吃饭,农民收入很不稳定。为加快农民致富步伐,该县在经过充分调研后,确定在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的陈庄垣面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目前,像葛贵江这样承包几座大棚的“小业主”已经有100多人。据浮山有关部门统计,温室大棚的亩纯收入为2万元至3万元,与原先农民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相比,设施农业的效益增长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今年,浮山县还将新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继续建造200座温室大棚。“十二五”末,将形成占地5000亩,温室大棚1000座,集育苗、培训、园艺、科技为一体的设施蔬菜基地。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在搞好种植业的同时,该县还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做好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增效增值。浮山县中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浮山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之一,该公司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建成一条国内最先进的热风干燥流水生产线,年产脱水果蔬1800吨,可实现利税5400万元,公司成功列入全省513工程项目,成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已经与美国米特萨拉公司成功签约,添补了该县外贸企业“零出口”的空白。
    除此之外,浮山县还积极发展了凤凰山庄、玉杰食用菌以及神山贡米、王峰黄花菜、百恒粮油、晋盛面粉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迅速将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这些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为了进一步将这些企业做大做强,浮山县政府还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扶持,帮助他们在创建树立品牌上做文章,全面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各涉农部门也都加强服务、协调各方,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帮助企业走出一条规模化、品质化的发展道路。
    特色产业,铺就农民“致富路”
    在做好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浮山县还依据各乡镇和各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目前,特色种植业已经在全县9个乡镇185个行政村蓬勃发展起来。
    米家垣乡书记张真介绍说,米家垣乡的小米因其口感好,一直被称为“贡米”,现在米家垣乡小米种植已经走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的发展道路。2011年,该乡种植的11505亩优质谷子,总产量达到400万公斤,仅此一项产业收入可达12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余元。目前,米家垣乡小米已经打响了“神山贡米”的品牌,当地小米已经出口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梁村书记李坡告诉我们,全村现有苹果园1000多亩,养鸡户51户,鸡存栏达到3万余只,沼气用户80余户,目前以苹果为主打产业,已经形成“鸡、沼、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极大地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北王乡崔村的农民多年来以种植西瓜为主,一年只能收一季,从去年起,村民开始尝试在西瓜地里套种玉米,实行瓜粮间作。依靠这种高低作物搭配、互不影响生长的立体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据村民张芳介绍,目前全村种植面积100余亩,每亩地产2500公斤,仅西瓜一项,亩收入可达3000余元,农民每年可增收300元以上。
    为了促进特色农业良好发展,浮山县还成立了2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县的特色产业产品做到技术统一管理、生产统一标准、对外统一销售。截至目前,全县已有3000余农户享受到了特色产业带来的丰收喜悦,获得直接经济收益近万元。
    做优示范园区,做强龙头企业,做好特色产业,浮山依据县情实际,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好路径,给全县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本报记者 张云 通讯员 高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