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话说“东菇西耳”战略——广灵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纪实

来源: 作者:曹通 发布时间:2012/7/17 10:01:14

    “东菇西耳”战略是广灵县已经实施数年的一项富民战略。即以横贯县境的大岭山为界,在岭东发展蘑菇产业,在岭西发展木耳产业,将食用菌作为全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以此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这一战略实施几年来,广灵县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2011年为例,全县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00多栋,发展露地黑木耳3000余亩,新建菌类预冷库面积12000平方米,已建成菌袋生产线31条,年产菌袋达7200多万袋,食用菌鲜品产量达1.9万吨,实现产值1.59亿元,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一个塞外山区小县,是怎样把小蘑菇、小木耳做成一项大产业的?
多措并举为实施战略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传统农业县广灵而言,“东菇西耳”战略事关县域经济的发展,事关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为此,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创优发展环境,全力以赴推进战略。
    县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食用菌的发展规划,技术推广,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工作;组成了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名誉会长的食用菌协会,将分支机构遍布各乡镇,将任务层层落实下去;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广灵县万亩万栋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规划》、《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推进食用菌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相关扶持政策,为食用菌产业开辟“绿色通道”。
    针对产业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县里采取了银行贷一块、招商引一块、农户筹一块、财政补一块、项目投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2009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食用菌产业的资金达2.46亿元,其中,政府协调金融部门贷款1.27亿元,招商引资4000万元,群众自筹2000万元,争取项目4000多万元,财政补贴1900多万元。为了让农民掌握食用菌技术,县里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的教授等权威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引进了一批食用菌本科及硕士学历人才,为产业顺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给政策,保资金,配人才,这使“东菇西耳”战略的实施顺风顺水。
以现代农业理念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如何把小蘑菇、小木耳做成一项大产业?广灵的做法是,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快速推进,即高起点、工厂化、大规模、园区化。
    记者走进北野菌业公司,看到的是现代化工厂化的白灵菇生产线。只见密闭的恒温车间,好像一个个超大集装箱,里面两排一人多高的架子上,摆满了整整齐齐的菌棒,雪白的白灵菇长满了菌棒,一层一层的组成了一个漂亮的菌菇世界。该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建造恒温车间生产白灵菇,虽然投资大,但是由于车间温度、湿度是可控的、稳定的,因而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不但不受季节的影响,同时产量还有保障。
    这几年广灵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立足于高起点定位,一直走工厂化、规模化的路子。全县发展壮大食用菌龙头企业12家,将他们打造成“东菇西耳”战略的核心和中坚。如北野菌业、金圃生物科技、凯龙农业科技、甸顶山林牧等企业,菌袋日生产能力都在3万袋以上,其中,凯龙农业科技公司由于引进了江苏大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液体栽培生产线,日产菌袋达到了10万袋,可年产黑木耳干品600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黑木耳液态菌同种源标准化生产基地。
    同时,全县加快了食用菌园区建设,为栽培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孵化和示范,为产业集聚提供平台。如今,规划占地2000亩的千栋日光温室园区,现已建成标准日光温室800栋,吸引3家食用菌规模化生产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和167户农户入园生产。
精心打造华北一流食用菌基地
    随着食用菌产业日益壮大,广灵提出了打造华北一流食用菌基地的宏伟目标,并且为实现这一目标疾步前行。
    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仝主任告诉记者,为了提升产品品牌,扩展市场空间,全县在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了食用菌“三品”认证,现已认证有机食用菌产品4个,绿色食用菌产品2个,无公害食用菌产品2个。巨大的品牌优势,使得广灵荣获了“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等称号。
    其实,广灵不仅在品牌建设狠下功夫,而且在产业发展速度上更是发力。今年他们全力以赴推进以食用菌为主的“一县一业”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正在着手新建和完善日光温室1500栋,新发展露地黑木耳3000亩。当然,他们更有宏图和愿景,即到“十二五”末,在全县完成“双万”工程,即建成标准日光温室1万栋,发展露地黑木耳1万亩。到那时,直接带动农户1万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让华北一流的食用菌基地在广灵这块热土上崛起。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