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小土豆将成大产业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8/14 17:19:15

    人类的“第二面包”。这是马铃薯一直以来就享有的盛誉。我省作为全国马铃薯主产省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00多万亩,使其成为继玉米、小麦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其列入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示范工程,这使马铃薯产业迎来了做大做强的历史性机遇,这意味着小土豆将要赢得大未来。
马铃薯产业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
    我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国土面积以山地丘陵为主,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天时和地利。
    在我省太行山、雁门关、吕梁山有很多无霜期短、降水量相对少的高寒冷凉区,这些地方虽然不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但是因马铃薯具有喜冷凉、抗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特点,却是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理想之地。有数据为证,在我省115个农业县区中,就有43个县为马铃薯适宜种植区,其中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主产县就达30个之多,马铃薯“一县一业”基地县就有8个,占到全省“一县一业”基地县的15%,马铃薯年产量在30多亿公斤,超过了小麦的产量。
    我省发展马铃薯产业不仅占有先天优势,而且因马铃薯既是粮食又是蔬菜,是粮菜两用作物,是产量高增值空间大的经济作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理想作物,因此还具有“人和”优势,即,它是得到政府和农民高度重视,政府愿意扶持,农民愿意种植的赚钱作物。按一般水平估算,一亩马铃薯产量在3000斤,一斤马铃薯售价0.5元,那一亩的收入就是1500元。而在同样的耕地种玉米,一亩最多产量是800多斤,一斤按一元计算,满打满算也不过800多元的收入。不难看出,马铃薯的收益是玉米的近两倍。马铃薯的效益远远高出了玉米,自然农民就有了“土豆情结”。
    毋庸置疑,我省发展马铃薯产业那是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
政策扶持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当前是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史上得到扶持政策最多,力度最大的时期,中央和我省一系列的政策已成为推动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的强大引擎。”省农业厅副厅长王高勇这样告诉记者。
    2010年,国家将我省确定为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试点省,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我省原种扩繁进行补贴;2010年—2011年,省政府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列入全省强农惠农政策范围进行补贴;2011年,省政府将马铃薯产业列入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建设内容;2012年,省政府将脱毒种薯繁育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将马铃薯种植列入粮食种植综合补贴范围;将马铃薯产业列入杂粮振兴计划进行扶持。
    王高勇进一步说,我省今年把马铃薯列入补贴范围,每亩补贴60元,全省拿出补贴资金1.8亿元,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政府对1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和年加工10吨以上马铃薯系列产品项目予以贴息等政策支持,这众多优惠政策叠加,扶持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这使得政策效应成倍放大,马铃薯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事实诚然如此。7月30日,记者随“全省一县一业马铃薯产业推进现场会”的代表们,来到岚县河口乡无公害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但见开着小白花的马铃薯郁郁葱葱一望无际,那浩大的场面令人震撼。当地农民高兴地说,政府给我们提供脱毒良种,还给种植土豆补贴,让咱农民多赚钱快致富,所以咱种土豆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涨。
后发优势助推马铃薯产业赢得大未来
    山西是国内马铃薯主产省之一,但是就发展水平与兄弟省区相比,特别是与甘肃、内蒙等发达省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三低一弱”,即单产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0公斤,排在全国地22位;脱毒种薯推广率低——全省年产微型薯50万粒以上的企业只有11家,繁种能力严重不足,脱毒种薯推广率只有30%,严重制约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加工增值水平低——全省马铃薯加工转化率仅占鲜薯产量的30%,且主要以家庭式小作坊粗淀粉、粉条初级加工居多,年加工能力在万吨以上的精淀粉、全粉等精加工企业不足10家,致使马铃薯产业经济效益不高。一弱,就是储藏能力弱——全省几乎没有大型马铃薯储藏窖和恒温库,大多数农民只能采取地头土埋或者地窖储藏,这样做不仅损耗大,而且价格也上不去。“三低一弱”,这是我省的差距和不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我省马铃薯产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今,我省正着手解决脱毒种薯繁育不足,推广不够的问题,提出在尽短的时间内将脱毒种薯的应用率由目前的30%提高60%以上,进而实现全覆盖,以此化解单产低的问题;扶持马铃薯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加快打造太行山、雁门关、吕梁山三大马铃薯产业带,做强左云、岚县等8个马铃薯基地县,发展150个专业示范村;所有这一切都将使我省马铃薯产业形成巨大的后发优势。
    有天时、地利、人和,有政策给力,有后发优势,我省小土豆必将赢得大未来!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