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垛乡南坪村村民牛敖森正在打理自家的果园。本报记者 梁俊亮 通信员 史大鹏 摄
编者按:近几年吉县在抓转型提品质的艰辛历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84.8℅的耕地栽植了苹果,82.3℅行政村成为“一县一业”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苹果。该县苹果先后获得15项质量认证和22项金奖,并完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叫响了吉县苹果的品牌。
为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快速转型,今年该县围绕建设临汾西山百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全省苹果产业名牌基地、全国出口苹果品牌基地的目标,由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由产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转型发展思路,紧抓“一县一业”发展机遇,围绕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机遇,该县斥资千万余元用于苹果产业,扩规模、提品质、促营销、深加工,苹果产业驶入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走进吉县乡村,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片片苹果园。近年来,该县苹果已走出黄土地,走向大江南北,飞向东南亚、西欧、俄罗斯等国家,2012年4月12日,就连阿根廷华人超市也前来该县协商购销苹果有关事宜。目前,该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苹果总产量已达16万吨,产值达4亿元以上。苹果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在当地有一句流传最广的顺口溜:“家有六亩园,收入十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
为进一步了解苹果发展真实面目,日前,记者前往该县发展苹果比较早的中垛乡南坪村了解到,该村在发展苹果产业的进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每年年终,村里都要召开表彰会,表彰苹果生产、销售中的能人。该村村民牛敖森是从外乡把户口迁移到南坪村的,因为没有地,他舅舅给了他5亩,他把5亩地全栽上了苹果。因为来得不易,他特别珍惜,把苹果树当成心肝宝贝,整天泡在苹果地里,近几年5亩地每年收入都能达到七八万元,年年都受到村委表彰。现在他又承包了10亩地,用苹果的收入,盖了两套房子,给两个孩子娶了媳妇。村里每年就以这些典型现身说法,交流经验,现在南坪村户户都有苹果园,家家都有“摇钱树”,已成为典型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在吉县,像牛敖森靠种植苹果过上富裕生活的典型农民很多。但如何让全县八万多农民都过上富裕生活,让苹果产业成为吉县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今年该县斥资千万余元用于苹果产业,扩规模、提品质、促营销、深加工,重点支持建设吉县果蔬系列产品技术开发项目和山西顶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苹果深加工项目,全力加快推进苹果产业快速转型。
抓苹果生产 就是抓农民增收
该县安排各乡镇选点布片,着手创建有机果园示范基地、申报有机认证,制定下发了《吉县有机苹果生产技术规程》,采取项目倾斜扶持、包园技术指导、订单高价收购等措施,帮助果农使用有机肥,利用“灯板带芯”、杀虫灯等设施进行生物、物理防治,以充分发挥“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华名果”等品牌对全国范围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增加果农收入。由县果业中心与乡镇果业站签订目标责任书,统一创建方案,规范档案管理,委派果业专业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对全县部级3000万亩和省级2.3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进行规范化创建,进一步提升苹果品质,抢占高端市场,拓展效益空间,做大做强苹果产业。
抓苹果生产 就是抓民生改善
为提高苹果品质,该县出台了苹果标准化生产方案,全面推广果实套袋、疏花疏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猪-沼-果”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每亩果园减少农药化肥投资500元,商品果经济效益提高了10%左右,每亩增收达2000元。并与大专院校合作,组建了果树研究所,开发了富锌、富硒、富钙等功能型保健苹果,为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将剪纸文化融入苹果生产,使“万事如意”、“招财进宝”、“一帆风顺”等文字图案的苹果成为传承文化、传递感情的载体,大幅提升了苹果的附加值。去年,全县优质果率达到70%以上,商品果率达到90%以上。
在科技兴农上,除传统的果实套袋、贴字技术之外,还重点推广精品苹果生产技术、八改十配套、生物覆盖、节水灌溉、果园保墒、安装杀虫灯、修建集雨井、铺设反光膜等先进技术,提高苹果品质。2011年,全县实施了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规程,扩大了功能保健苹果、有机苹果、会展苹果发展规模。创建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全省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新增苹果储藏库容量2万吨,储藏能力达到了8万吨。
抓苹果生产 就是抓苹果转型
该县着力创建有机苹果、绿色苹果示范果园和出口苹果基地,在苹果冰雹多发区,大力推广“防雹网”,提升抵御雹灾的能力。同时,扩大“畜-沼-果”生态模式果园规模,继续开发富锌、富硒、富钙、SOD功能保健苹果,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果品展评会,提高苹果知名度。
该县苹果已被评为“中华名果”、“中国果品著名品牌”、山西特色农产品“十大品牌”、第七届中国国际(成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之美誉。
在苹果销售上,该县致力发挥苹果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营销企业兴建大型苹果交易市场;开设大城市苹果直销窗口,对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主动寻求出口高端市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该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富裕了该县农民,而且带动了餐饮、运输、信息、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使该县的苹果产业发展走向了转型之路,富裕了全县农民,形成了“八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喜人局面。
本报记者 梁俊亮 通讯员 闫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