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宁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致富新模式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8/28 10:48:49

    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
    8月中旬,记者见到宁武县化北屯乡化北屯村的农民郭建强时,他正一如往年在地里忙活。不过他的心里正在琢磨一件让他高兴的 “怪事”:今年的农活干得省心,可收入却增多了。还有一件更怪的事:他正在自己的地里为别人“打工”。
    郭建强家里有8口人,全家的收入来源就只是几亩承包地。往年地里种的都是玉米,除了买种子、化肥等农资的钱,一年到头全家的收入不过1万元,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今年,郭建强加入了化北屯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的土地承租给合作社,每亩地能收500元租金,年底社里还给分红。赶上农忙时节,一个月忙活下来,两口子能收入4000多元。算下来,全家今年的收入要比往年翻一番。说起这个变化,郭建强高兴得合不拢嘴:“心操得少,钱却挣得多了,这下家里赡养老人、孩子上学全不愁啦!”
    宁武县多年难以改变的贫困局面,使得这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村里留下种地的多是年老的农民,土地产出又比较低,始终无法带动农民增收。怎样挖掘自身的优势,让当地的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这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2009年,借鉴了一些先进经验,该县开始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利用算账对比、效益吸引、政策驱动等方式,当地开始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种植大户参与到各类大棚的建设中。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当地的农民看到了效益。很多农民借助大棚,收入实现了倍数增长。在致富者的号召下,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了设施农业发展的队伍里。为了给农民开辟更宽的致富之路,宁武全力打造起了 “农户+合作社+经销部”的一条龙式致富新模式。
    怀道乡白马崖村村民李彦君,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首批受益者。2010年,宁武由政府出资,组织种植户和农技人员41人赴外地学习考察,李彦君也在其中。这次学习经历让他看到了设施大棚的好处,也促使他成了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0年,在政府成立合作社的号召下,李彦君联手宁武县农副产品经销部,成立了该县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刚刚开办一年,最早参加合作社的43户村民就尝到了甜头。年销售收入179.2万元,年底人均分红7615.4元。看到了实打实的效益,农民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成员们的信心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现在,李彦君的合作社已有社员230户,固定资产311万元。他告诉记者,随着政府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合作社的壮大,他带领乡亲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近日,宁武首届“香菇文化节”在怀道乡举行,就是利用了当地香菇种植规模化的优势。当地的香菇种植合作社,在这次活动中发挥了组织、交流、推动的优势。这次活动进一步打响了宁武“香菇之乡”品牌,充分发挥了菇乡品牌优势,对做大做强当地香菇产业,推进香菇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节上各类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和香菇经贸洽谈活动,也让当地农民对增加香菇种植的科技含量有了深刻认识,更为他们与国内外食用菌行业的客商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香菇文化节”结束后,像李彦君一样的设施农业实践者们更加信心十足了。
    宁武县各类农业合作社开展两年多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已深入人心,高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其社中。与此同时,该县还不断完善蔬菜产业链条,积极在科技服务、品种认证、市场拓展等方面下功夫。2009年至今,已投入资金40多万元用于农技人员培训,直接受益500多人,惠及农民2.5万人。
    该县各涉农部门勇当先锋,积极为农业发展铺路搭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免费为涉农企业注册商标,出台品牌奖励办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办 “惠农卡”,认定诚信商户企业,帮农民解决融资难问题……
    随着农技知识的广泛应用和优惠政策的落实,该县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涌现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果好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真正成为了带动宁武百姓致富的主要方式。
本报记者 畅雪 通讯员 吕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