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是地处晋北的一个传统农业大县。
1996年,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蔬菜难卖问题,积极探索农业大县新经济发展模式,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启动了总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和带动农民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如今,该市场已成为了晋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蔬菜产业也撑起了应县农村经济的半边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集散中心解决了“卖菜难”
应县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区域类型多样,蔬菜产品资源丰富。
为了充分挖掘全县蔬菜种植区域资源优势,从建设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开始,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就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应县县委、县政府和南河种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市场被建设成为了一座功能完善、立足同朔、辐射华北、沟通全国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这座市场从一建设完成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困扰菜农多年的卖菜难问题也迎刃而解。市场所在地南河种镇接马峪村农民马建春当年种植尖椒4.6亩,产量达2万公斤,上市后运到市场销售不仅全部销售一空,而且售价也不菲,当年就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在市场成功的范例带动下,全县相继建成了北曹山青椒批发市场,大临河土豆批发市场等12家上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年吞吐能力超过了15亿公斤,全县形成了比较完备 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蔬菜基地建设。
如今,应县全县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蔬菜产量每年稳定在11亿公斤左右,成为了我省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去年还被列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
无公害品牌走出应县
利用市场集散地的优势,应县又大力发展起了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
为了做好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场硬件建设,一手抓蔬菜标准化生产。通过各类培训、专题讲座、科技下乡、现场展示等形式,菜农的技术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了。有了技术做保证,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又与县蔬菜、农牧、质监、工商、环保等部门联合,在市场所在地南河种镇接马峪村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并经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指导,搞土壤、水质、大气的监测,并在市场建设了农药残留监测系统。
示范园区建设起来后,也带动了周边乡镇村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发展。当地以接马峪青椒为代表的一批无公害优质蔬菜品种,也逐步走上了国家农业部认证的轨道。
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了15万亩,青椒、胡萝卜、架豆、马铃薯、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西瓜等9个主要菜种都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产地和产品认证,以“应州绿”冠名注册,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从而为蔬菜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在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项目建设中,应县农业综合开发以贴息贷款扶持的形式,在先投入了300万元铺底投资的基础上,又积极吸引民间闲散资金投入市场建设,不断增强了市场的服务功能,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
经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线塔桥,接马峪村民郭日敬等3户农民和江苏绿禾集团公司联合,引进资金1200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座大型脱水蔬菜加工厂,产品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到目前,市场累计投资达到7000多万元。
同时,以市场为中心,计量、中介、预冷、加工、装卸、运输、销售、信息、监测、食宿、娱乐、修理、汇兑等相关产业也应运而生。
该市场有固定经纪人33名、流动经纪人60多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7个省市100多个中心市场和400多家加工企业,蔬菜上市期间日平均销售蔬菜1000多吨。围绕市场流通,目前全县已培育持证经纪人800余名,成立蔬菜营销等专业协会20多个,并配套建设了大中型蔬菜预冷库28座,脱水蔬菜加工厂32个,纸箱厂2个。
市场还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作出了新贡献。市场周边的服务业企业目前已发展到了1200多家,从业人员逾万人。收菜季节每个劳动力日平均可收入80元,一个菜季按四个月算,每个人就是9600元,农村剩余劳动力仅此一项增收近1亿元。
随着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及周边产业的发展,现在应县全县蔬菜产业收入达到12亿元,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98%;全县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800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9%。蔬菜难卖问题的解决,迅速拉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上档升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力也得到了发挥。
本报记者 畅雪 通讯员 王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