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中旬,长治大部分农田已休耕。但在长治县的荆圪道村,农业生产还在有序进行着。
有300多户居民的荆圪道村,五年前,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如今,这里却建起了循环产业园区,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道路成功地在村里铺开了。
集体化管理提高劳动效率
荆圪道村的耕地面积约有600多亩,多数处在丘陵之上,条件不是很好。
2005年以后,村里为了提高农业产业效率,由村委会组织,在村里搞起了土地流转,将耕地流转给村集体管理,并由村集体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建起了蔬菜大棚。市县两级财政对大棚均实行补贴,每亩补贴额达5000元。
从前,村民们都是自己种自己的地,收入高低全由自己决定。如今搞起了集体管理,农民们种的不再是“自家”的地,为了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村里采用了“聘用制”。村里的青壮劳力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妇女们就成了大棚里的主力军。村里定了种植任务,任务内发放基本工资,超额完成任务,村民可享受额外收入的分成。这样一来,妇女们的平均收入可达1800元。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该村又建起了养殖场、沼气站。这些产业无一不采用集体化管理。由于新的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且工作强度较种植业大,在设施农业上积累了经验,荆圪道村用高薪吸引了青壮劳动力加入。很多年轻人不再下煤矿或外出打工,转而成为了养殖场和沼气站的员工,每天按时上下班。
在集体化管理下,各种产业对员工实行“基本工资+绩效”的考核制度,这样一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
结合发展打造循环产业链
2006年,荆圪道村成立了一家集体企业——长治县洁思有限公司。
公司最初成立时,只有蔬菜种植基地和一家养殖场。随着产业的发展,种植需要大量肥料,养殖场里产生的牲畜粪便就成了肥料的来源之一。
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肥料用不完,就建起了沼气站。而蔬菜产量的提高,又让公司开始思考建一座蔬菜保鲜库。这样一来,最初的单一产业模式,逐渐发展成了一条循环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荆圪道村充分利用了循环经济带来的优势。特别是在沼气利用上,由于产量很大,该村村民做饭全部使用沼气。沼气采取罐装,有专人负责,并免费配送至每家每户。
在建设中的蔬菜保鲜库里,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延长蔬菜的保存时间,他们会往保鲜盒里充沼气。该村今年实行了集中供热,热源就使用了沼气。极高的利用率,一方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将实现了低排放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打造高收入村落
长治县洁思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后,荆圪道村又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成立了长治县康洁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农产品的销售。
在循环经济和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领下,荆圪道村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目前村里有大棚400多座,猪舍48栋,有机肥厂年产量达2亿吨。在公司品牌效应下,村里的蔬菜销售量大增,各种蔬菜几乎一上市就会被周边县市抢购一空。为了提高养殖业的产出效益,今年,该村又计划上马生猪屠宰线,目前正在与国内某知名公司进行合作谈判。
曾经的荆圪道村,村民收入主要靠挖煤。如今,村里除了一座小型洗煤厂还在运行之外,多数村民已然不愿再从事下井劳动这种高风险职业。走进该村,到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整齐的小二楼,漂亮的绿化带,一座座大棚,现代化的养殖场……如果不是村口大门上的“荆圪道村”四个大字,根本看不出这里是农村。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村里将收入又用于民生上。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就能享受到每年最高一万元的教育补贴;村民参加养老保险,个人只需支付40%;在医疗保障方面,除了新农合外,贫困户罹患大病还可拥有大病保障,由村集体支付一半医疗费用。
各项政策之下,荆圪道村的村民都说,如果幸福指数满分是100分,那他们的生活就能打满分! 本报记者 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