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吉县超正果业有限公司大院里,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吉县苹果直接出口泰国的启运仪式正在隆重举行。首批3888件,共计63吨苹果,将发往泰国贡嘎口岸。公司总经理丁振荣高兴地说:“这不论对吉县还是对公司,都是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再听听柏东村果农王建忠的说法:“今年气候好,苹果长得好,一斤能卖到三块一,我这十亩苹果,能挣14万块。”
今年我省晋南果区多个产果大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苹果滞销,而吉县苹果为什么却能产销两旺,“风景独好”呢?
第一方面,是由于吉县积极推动苹果产业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由特色产品向优势品牌转变,使得全县形成了农民工人化、产品标准化、产业链条化的现代果业格局,实现了果业的上档升级。事实为证:吉县先后荣获历届全国农博会苹果类金奖、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十大名牌”等称号和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等国家级十三项认证、二十五个奖项。
第二方面,是由于吉县坚持标准化生产,以工业的标准要求农业,将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技能培训和标准化推行,从而建立了从建园、苗木栽植、疏花、套袋、病虫防治、施肥用药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技术服务三大体系,促进了果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农民工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果农的素质大幅提高,成为“专家”型果农。
第三方面,是由于吉县按照“拉长链条、多层增值”的思路,实现了经营方式产业化,加快了推进苹果产业的生产、贮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他们已经建成3个果库群,使全县果库容量达到10万吨,保证了全县苹果季产年销、均衡上市、提升效益。同时,他们重视果品深加工,引进山西达明一派、山西顶吉食品等四家果蔬深加工企业,使全县做到了鲜果销售和苹果加工的两条腿走路,大大拓宽了销售市场,赢得了效益提升。
更重要的是,吉县还引导农民由“单打独斗搞增收”向“联合抱团闯市场”转变,走“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团队优势,发挥出“拳头”效应。如今,吉县发展成立了121个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果农5000户,从根本上提高了苹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 通讯员 王彦章